本报记者 杨蕾 实习生 林闻佳
“自从村里的这条公路实现硬底化建设之后,如今,咱们不但出行更方便,收入也大大提高。”日前,潮安区归湖镇高峰村村民文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容满面,他说,“仅我们家一年茶叶增加的收入大概就是两万元,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
据了解,归湖镇通往凤凰镇的龙凤公路以前是一条“土泥路”,路面高低不平,一旦下雨,更是难以通行。受道路的制约,地处偏僻山区的归湖镇高峰村茶叶往往卖不上好价钱。为彻底改善高峰村等6个村境路段的交通条件,我市2012年7月启动了龙凤公路硬底化建设工程,并于去年初竣工,高峰村终于打通了通往凤凰镇的交通要道,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状。从此,该村村民乘车到凤凰镇只需十几分钟。
路通,则财通。随着龙凤公路全线硬底化贯通,高峰村村民的生活也迎来了喜人变化。高峰村党支部书记陈芳泽告诉记者,这条公路自建成以来,不仅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茶叶也好卖了,每斤升价一二十元,该村每户的人平均收入由原来的一千多元提高到六千元左右。
其实,高峰村只是我市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众多受惠者之一。2003年开始,我市围绕解决农民基本出行的问题,大力推进县通镇公路上等级改造和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建设。至2009年底,我市全面实现镇通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建设目标,全市894个行政村通村委会所在地主要公路实现硬底化,农村公路网络基本构建起来,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紧接着,我市又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新农村公路建设,从2010年起,我市开始启动通500人以上自然村以及村与村之间、通重要经济区和农林场、旅游点的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项目,至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里程1000.9公里,完成投资4.73亿元,使农村公路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由通到畅”的巨大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市农村公路硬底化的深入推进,许多昔日开发成本高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开始走俏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湘桥区磷溪镇塘边村自从通了公路之后,农产品“难卖”、“难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仅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体收入也从每年10多万元提升到30多万元;饶北山区建饶镇,原来只有每市斤4元左右的茶青目前卖到10元多,往年烂在田间地头无人收购的青竹梅,现在在自家园头便被抢购一空。村民高兴地说,现在路修好了,村里人也开始穿上锃亮的皮鞋了;过去骑自行车,现在是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汽车。
“近十年,我市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推进顺利,公路的‘通畅率’和‘通达率’明显提高,为农村客运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他方面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大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力度,使之发挥应有效用,更好服务“三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