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随着国民生活观念日渐转变,体育健身活动越来越受社会青睐。从2009年起,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8日设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一词深入民心。在D城,健身活动近年来也形成一股新潮流,不同规模的健身机构遍地开花,上健身房更成为不少上班一族甚至学生群体休闲锻炼的首选。
那么,在健身行业起步较晚的汕头,健身房这些年来经历了什么发展?不同于过去,如今的健身项目又有何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曾被视为高消费的行业,一探全民健身背后的“时代变迁”。
位于乐山路嘉顿小镇住宅小区对面的天山健身,是广厦片区规模较大的健身房之一。近日下午,在这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健身房内,健身一族正在各自区域锻炼身体,有的练跆拳道,有的举哑铃,有的操作健身器械……尽管正值工作时段,但前来健身的顾客依然不少,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以前可能在某个时段内健身的人特别多,现在只要开门营业,每个时间段都有人来健身。”说起D城健身房多年来的变化,天山健身经理林少坤总结,一方面是健身的人多了,另一方面是健身的收费低了,“这两方面均由市场决定”。
回顾健身房最早进入汕头,大约是20多年前。当时的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快速,KTV、游戏厅、酒吧等娱乐场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健身房作为“花钱流汗”的娱乐项目就显得稍微逊色。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引进外地全套健身设备及服务的三和休闲健身落户汕头,正式开启D城的“健身房时代”。随后,友谊、天山、天伦等不同规模的健身房相继出现,“健身”这一概念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
“以前上健身房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现在健身房的收费已经越来越平民化。”林少坤说,大约20年前,健身房更多是有钱人群奢侈消费的高端场所,不少老板会选择在健身房内洽谈商业合作。但随着健身概念普及和整体经营成本降低,现在的健身房门槛大大减低,办一张年卡最低只需数百元,加上市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上健身房就成了不少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的必需品。
正因如此,近年来D城的健身机构遍地开花,据粗略估计,目前我市专业的健身房有二、三十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连锁店形式经营。以天山健身为例,该店在汕头各区共开设了7家连锁店,第8家店正在装修,而几乎每一间店在选址上都依靠大型居民区而设立。
林少坤告诉记者,由于人们对亚健康问题日渐重视及全民健身氛围逐步形成,如今不少健身房在选址上也有所改变,更多是以社区居民作为目标人群,“让居民走出家门就可锻炼身体”。不过,林少坤也坦言,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D城的健身行业起步较慢,当前无论是规模发展方面或是设备引进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健身人群年龄跨度加大
“以前的主要顾客是白领,现在既有中学生,也有退休人士。”说起近年来健身人群的变化,赵尔亮健康订制中心的朱咏梅教练如是说。据了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健身成本降低,近年来D城上健身房的人群年龄跨度明显加大,小到16、17岁的初中生,大到60多岁的退休老人,都会到健身房锻炼身体。
近段时间,记者走访市区多间健身房发现,学生一族成为暑期健身消费的主力军。在乐山路天山健身房,即便是午休时段,仍有不少学生在使用跑步机等器械锻炼身体。“我从3年前开始上健身房,现在一天不锻炼就浑身不舒服。”小吴是一名大二学生,由于一直想拥有强壮健美身材,从初中起就在家中举哑铃,后来为了得到更好效果,小吴选择到家附近的健身房锻炼。记者了解到,过去这个暑假,在市区各大健身房,前来咨询办卡的学生明显增多,其中有的是在家长陪伴下前来办卡,有的是学生间结伴前来。
而作为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老年人,如今也更加重视健康问题,健身房就成了他们锻炼身体的场所之一。“我的客人中,最年长60多岁。”朱咏梅告诉记者,不少中老年人对自身状况十分关注,在健身房,教练可根据其个人身体状况订制合适的健身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新型健身器材渐成新宠
健身房进入D城之初,各种健身设备较为简单,部分市民因此有一番感受:上健身房不就是跑跑步、举举哑铃吗?事实上,随着时代发展,健身器材早已更新换代,健身概念也不再局限于锻炼身体。
近年来,在D城的专业健身房,器材种类不断增加,健身项目日渐细化,有的健身房配备标准游泳池,有的则主打私人定制服务。
“这种小工具叫TRX,是兴起于国外的创新健身课程。”在赵尔亮健康订制中心,朱咏梅教练向记者介绍了一款新型训练项目。这种项目只需一条悬挂训练绳,即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私人教练的指令变换多种健身方式,达到修身、塑形及提高运动竞技效果。朱咏梅表示,这种课程进入汕头时间不久,但已受到不少健身一族的青睐,逐渐成为健身工具中的新宠。
事实上,类似的新型健身工具,还有被称为“揣在兜里健身器”的弹力带、重量轻又富有缓冲弹性的泡沫轴等等,这些健身工具均伴随着健身行业不断发展而出现并兴起。记者了解到,如今D城的许多健身房内,健身操、健身舞等健身项目也比以往更为细化。 上图:如今,“上健身房”成为不少年轻人休闲锻炼的首选。
跳广场舞天天到
大妈们健身精神可嘉
“办了健身卡大半年,上健身房的次数却不超过5次。”说起上健身房,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陈先生有些后悔,“都怪自己没恒心”。事实上,在健身氛围日渐浓厚的今天,有一些喜欢跟潮流的年轻人办完健身卡后,往往甚少到健身房锻炼身体。相比之下,许多肩负家庭重担的中年妇女,却坚持每天晚饭后出门跳广场舞,可谓健身精神可嘉。
在市区林百欣广场、人民广场、星湖公园、龙湖区政府门口等地,每天晚饭过后,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健身爱好者——广场舞大妈。这些刚忙乎一整天的中年妇女,只要听到音乐响起,立即忘却日间疲劳,踩着节拍,摆动身体,跳得不亦乐乎。“除非天气不好,否则我们这些人天天都到这跳舞。”已过耳顺之年的王阿姨是一名“资深”广场舞者,坚持跳广场舞至今已有5年。在王阿姨看来,健身不分场合,以广场舞为例,既锻炼身体,又结识新朋友,一举两得。
“有些人花了几千元办健身卡,实际上没去几次,直到健身卡过期。”对于存在“有卡不健身”现象,有健身教练认为,健身是一种身心锻炼,既需养成习惯,也需有正确的心态,市民上健身房时,应该是为健身而办卡,不是为办卡而健身。
兴起于国外TRX训练,近年来也开始进入D城的健身房。
本版文字/图片 本报记者杨立轩 林蓁
实习生 黄依琼 林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