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578件,比增41.48%,授权量达到2397件,比增25.3%;
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增长14.6%,成果产业化指数7.9%;
至目前,与我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近20家,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多项。
……
去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落实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是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为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市坚持开展“科技暖企”行动,市科技部门按照一周一调研、一月一对接、一季一培训的工作制度,主动对接和服务产业(企业)科技需求,精心组织开展企业调研、科技项目合作研发、成果交易对接、知识产权培训等专题活动,积极推进产业“登高”工程工作,有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去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增长14.6%,成果产业化指数7.9%.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49家。
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建设高端人才公寓、在北大等高校举办高端人才培训班、组织科研项目到省对接……我市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和建设平台载体为重点,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不断为我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去年以来,我市共组建企业创新团队3个,获省科技奖励3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33项;去年申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200项,今年,市发改局共筛选98个项目纳入市产业“登高”工程项目储备库和电子商务项目储备库;市科技局在市政府“关于财政支持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措施”会议后即组织57个科研项目到省进行对接,为引入和培育科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市不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去年以来,市政府与省科技厅、中科院共建科技创新试验区,与省知识产权局建立会商制度。制订出台《揭阳市关于培育扶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揭阳市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外国高级专家管理办法》,对榕申、福林等3家金属企业引进外国专家实施补贴措施。
围绕发展化工、金属、纺织服装、医药、玉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和青梅、竹笋、茶叶等揭阳特色农业的产业升级共性技术需求,我市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去年以来,成立了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揭阳市分中心,启动南方(揭阳)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组建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个、企业研究院1个、市级专业镇3个,特别是设立巨轮股份化学材料与技术院士工作站和瑞源纺织染整院士工作站,实现了我市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至目前,与我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近20家,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多项。
此外,我市还组织120名高校科技特派员分布在全市各企业中,长期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成立揭阳市中科金属科技研究院、中德金属科技研究院、中德金属工艺设计院,搭建中德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今年3月,引进西班牙科研机构专家历时10天,对我市金属、塑胶等行业的30多家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引入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上海)高级顾问伯乐教授到我市访问考察。引进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虚拟设计、仿真技术”、“自动化实验室”等项目正在加紧洽谈,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与我市企业对接的跟踪服务也在进行,有望促使美国前沿技术在揭阳转化。
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
我市于今年3月20日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批准同意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重大经济引擎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粤东经济中心行动计划》,起草《揭阳市建设“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方案》上报省政府,推动揭阳市成为“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要求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市科技局主要领导还多次带队到省科技厅、省高新技术协会和省粤科金融集团主动汇报对接,争取省粤科金融集团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吸引社会资本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促进我市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近期省科技厅厅长还到揭阳指导工作,粤科金融集团已3次到揭阳就科技金融合作事项进行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