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凤岭古港:“海丝之路”粤东始发港

程洋冈村全貌

  在澄海区韩江干流东溪的江海交汇处,有一处澄海最古老的村落——莲下镇程洋冈村。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已经有先民活动。到了唐宋时期,这里兴起了汕头最古老的港口——凤岭港,是唐代后期海运港口,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着重要角色。《史书》记载,“凤岭淤,樟林港兴,樟林港淤,汕头港兴”,据专家考证,因时代变迁,海陆变化,潮汕出海商贸口岸易移沿革依次是唐宋凤岭古港—宋元辟望古港—明清樟林古港—鸦片战争后至今的汕头港。凤岭古港可以说是汕头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为了找寻当年“海丝之路”的历史足迹,近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程洋冈。走进老村,村口“凤岭古港”的牌坊、“粤东襟喉、潮州门户”——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亲笔手书让我们不由对当年码头的繁华浮想联翩。从“丹砂寺”到“凤岭宫”、从“成记巷”到“永兴街”……在这个千年古村落中穿行,犹如翻开凤岭古港的回忆录,衰败和繁华记载在斑驳的墙上,历史并未湮灭。

  本报记者 李扬 陈静莹/撰文 方淦明/摄影

 

 

 

 

 

 

 

 

 

汕头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程洋冈航运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区域商业、服务业的发达,也形成了附近最为名声显赫的商业区。

  踏着多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蔡立周带着我们来到了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商业老街。由永兴街、新兴街等组成的商业区现今仍是村中的市场,曲折狭窄的街巷两侧,杂货店、小食店、药店鳞次栉比,与街道两边“遵古法制”、“源和”等铺号牌匾自然地融为一体,漫步其中,恍惚可见当年的繁盛景象。

  据考证,永兴街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就已存在,最初只有一条小街。随着程洋冈航运的不断发展,规模渐次扩大,逐渐形成了“之”字形的商贸集市,至今这一格局仍然未变。鼎盛时铺户有200号,除小商、摊贩外,正式商号就达116家之多。

  程洋冈的商业老街,在粤东一带声誉极响。1914年,为维护商户的权益,保持市面繁荣,多家商户推派代表成立了程洋冈商业公会,公推陈梦龙为公会主席。1929年,市面纸币贬值缺少碎钱找换,公会在商户支持下,印发了数百元零星钱票,票面有二种:二角、五角,盖有“凤岗商业公会”印章。该纸票的信誉极高,不仅在本村流通,还通行到东陇、店市、莲阳一带商铺。陈梦龙还在商业街中开办邮政代办所,成为附近村镇邮路的交会点之一。至今香港一些收藏家手中,还有当年从程洋冈寄出的信件。

唐宋时期潮汕第一交通枢纽

 

  凤岭古港又名岐岭港、旗岭港,据随行的澄海文博研究会副主席蔡立周介绍,最初的程洋冈,只是因韩江出海口的泥沙沉积、横卧于凤岭及鸡翁山之间的一条沙陇,远观如大梁,称为大梁岗。唐代建村,才改成程洋冈。村名中便包含了“逞于海洋之丘陵”的寓意。

  程洋冈东有南峙山,北有凤岭,西有象山、观音山,形成一个弧形的自然港湾,从石尾下口又进入潮回头内船坞河海交并,中间有韩江干流直溯潮州,唐代逐渐进入角色,宋代已颇为繁荣,是始于唐朝、盛于宋朝的一个潮州对外通洋口岸。《潮州府志》载:“旗岭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韩江发源而来,凡来往客舟多泊于此。”为满足前后两船坞船民生活,单程洋冈就有商号200多号,在“潮回头”西侧横陇处又有商号近百号,足够船只的出入供应。

  程洋冈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码头,与潮汕一带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对外贸易分不开。蔡立周是程洋冈的老居民,醉心古村研究数十年。他告诉记者,早在唐代,潮州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甚至早于著名的景德镇。仅“百窑山”一地,近年在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上百座窑址。程洋冈周围也是窑口密集,已经发掘的有17处之多。历史上,潮州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出口口岸,但随着海岸淤积,原在潮州城外的货运码头逐渐移至程洋冈。

  唐宋时期的程洋冈,村前村后有两个船坞,在潮州生产的瓷器,由小船沿韩江运到村中,装上远海航行的大船;进口的货物也是在此由大船分装至小船,然后沿内陆水道运往潮汕各地。

  根据澄海文博研究会主席、原澄海博物馆馆长蔡英豪的研究,旧时从程洋冈出发的海船,一路是北上抵达河北、山东、日本等地,一路是向南,下南洋诸国。在唐宋时期,这里是潮汕地区毫无疑问的第一交通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粤东的重要始发港。

 

 

 

[1] [2]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许少丽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多功能手表

2013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