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三联出版社美术总监吴冠曼
文 | 曾玉儿
“做出这些书,让我感受到自己一直在成长。”身材娇小的吴冠曼担任香港三联书店书籍设计师,迄今已经设计了超过300本作品。
香港书展期间,三联书店的展位有许多本书的设计出自吴冠曼之手。她拿起自己刚完成的得意之作《怪谈》,封面是一个黑绒布制的葫芦图案,上飘一个外形幽雅凄美的红色的“辘轳首”图形,表现了作者小泉八云所写的似幻似真,迷离恍惚的鬼怪故事。
吴冠曼199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造型专业,2000年加入香港三联书店担任书籍设计师至今,现任三联书店深圳工作室设计总监的吴冠曼对这份工作从无厌倦,她热爱这份工作,迷恋做书的过程。
设计工作要注重沟通初入行的吴冠曼与很多书籍设计新人一样,对自己有着一种自卑感。所幸的是,她能做到不求回报地投入。“吃苦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越难,你就能越快成长,收获的也越多。”
初时,吴冠曼对自身的锻炼就是不断关注别人做的东西,了解大师的作品,向该领域最好的人去学,通过聆听、观摩、分析,揣摩大师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在丰富知识,提高设计素养之后,也要寻找自己的方向。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才,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打磨,最后一定会发光。”从两年前开始,吴冠曼开始尝试做出自己的风格。
吴冠曼形容图书设计工作是“为别人做嫁衣”。无论是制作之前还是制作过程中,她都需要不断地与作者和编辑沟通磨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作者不喜欢自己的设计而充满压力的时候。
吴冠曼设计的《我的美术世界》,获得华文出版物设计艺术大奖优秀奖。在设计阶段,书的作者曾表示对封面设计不满意。吴冠曼听后,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经过一夜思考后,第二天她给作者发了一份长长的邮件,详细地给作者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相互沟通,最后作者理解了她的设计。吴冠曼说,真诚的剖白在很多时候都能得到作者的认同。
设计观念:美的引导者去台湾参加书展期间,吴冠曼在台北国立美术馆观看了溪淞画展。“这次画展让我很震撼,他把如此简单、平淡的东西画得那么美,令人叹服。”后来,吴冠曼在台湾的书店看到他的书《三十三堂札记》,立刻买了一本。里面有篇文章“闲谈”,讲他与工作的一位朋友去欧洲出差,谈到“什么是美”。朋友说:“大概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吧”。他再问:“狗屎也美?”他朋友说:“归在大自然的整体中,它也应该是美的。”
这一观念让吴冠曼对美的看法豁然开朗:打破了对美的束缚,进而把这个概念放在整个人生中,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很开阔。“经过这个阶段,我就试图去寻找每一样东西的美的一面,一个物件、一段经历、一个人,换一个角度去看,慢慢会觉得很美。”吴冠曼在一次对谈中表示。
多年来的工作历练也让吴冠曼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在她的认知里,设计师除了是创造者,还是引导读者去发现美的引导者。“美可以从丑里面引导出来。”她说。
未来:从容面对数字化冲击“我以前听某位摄影艺术家说过一句话,如果要让读者在你的作品前沉思,那你要在之前沉思多久?”吴冠曼每做一本书之前,都会思考应该如何去做,尽力追求完美。
当数字化产品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物市场的今日,吴冠曼认为,“机遇与困难是同时存在的,现在大家都在转型时期,我们应该争取在变动的潮流中绽放。”
为应对电子阅读,香港三联的做法是同时做图书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不过吴冠曼觉得这只是暂时的:“以后可能(拿到选题之后)会先探讨书应该出电子书还是纸本书,不一定全部书都做两种。”
吴冠曼认为,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不会变,所以她一直很注重在作品里用人文关怀去触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