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为“跑站”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核心提示
救助机构除了给予流浪人员临时物质救助,还能从什么方面帮助他们回归生活、融入社会?最近,汕头市救助管理站首次尝试与市区一家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热心企业联合,为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帮扶,通过深度心理援建和系统培训,让他们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宗旨。据了解,该项工作开展一个月以来,已经为11名受助人员开展深度心理援建,为1名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开展系统学习训练,成功介绍了1名“跑站人员”就业。这一成功帮扶也开创了粤东地区的先河。
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就业援助
在汕头市救助管理站求助窗口,工作人员常常碰到这样一些流浪者——有的不断流连各地救助站,以跑站为生,依靠救助站经济救助;有的临时陷入困境,身无分文,具备劳动能力却辗转多个地方仍找不到合适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跑站人员”占了救助站受助人员的20%。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坦言,如何引导受助人员重塑人生,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一直是救助工作的难点。
今年,市救助管理站创新工作方法,引进社会社工作人才参与救助工作,通过社工师和心理辅导师的介入,希望能够对“跑站”人员进行社工介入和心理辅导,让他们放弃“跑站”行为,回归正常的生活。目前,广东冠业拉链服饰有限公司和广东华美油脂有限公司两家热心企业也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提供合适岗位给受助人员。
为打开受助人员的心结,暖阳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工作日每天上午到救助站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李丽瑜就是长期坐班的“心灵导师”,面对大部分态度消极的求助对象,她坦言:“即使他们想自己想放弃自己,我也不愿意放弃他们。”
由于大多数受助人员一开始都很抗拒,沟通起来难度很大,这往往让李丽瑜压力倍增。但李丽瑜并没因此想过停止帮扶的脚步,她运用专业心理知识,引导和协助救助站社工师和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为受助人员分析“跑站”要害,倾听其背后“故事”,予以接纳和心理关怀,帮助他们重树自立观念,并为他们推介力所能及的工作。
至于帮扶的效果,救助站社工师们也遵循自愿、保密的原则,不会强加给他们压力,而是耐心开导。“效果无法立竿见影,但如果在以后的某一天,他们能有所感悟,这也是价值所在了!”
帮扶“授人以渔”,更显救助宗旨
据社工师张泽沛介绍,前不久,他们介绍了一名受助人员与企业对接。这个人通过了面试进入岗位培训,可就在几天后因为身体问题,无法继续工作。7月1日,老家在重庆的颜某经过救助站社工师和心理辅导师的辅导,同意到热心企业参加应聘。个头较大的他曾在湖北省多个地方做过泥瓦匠,此次应聘的岗位是辅助工,如果胜任工作,月薪将在3000元左右。虽然面试顺利过关,但没想到上岗体检中发现他的身体患有疾病,不适合这份工作。即便这样,他去应聘的广东华美油脂有限公司负责人还表示愿意支付他工作数天的薪水,并给了他回救助站的路费。后来,颜某在救助站工作人员鼓励下,又到广州找工作。
前天上午,记者在救助站碰到了邹某,他也在接受社工师的心理辅导。据了解,30岁出头的邹某老家是江西会昌,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到广州、珠海、深证等地打散工。几天前,身无分文的他到救助站求助,表示想暂住后再找工作。得知他有求职意愿,李老师帮他树立自力更生的信念。最开始,邹某十分抗拒,李老师跟他谈半个小时,他都不回应。后来慢慢地,在救助站社工师耐心反复强调下,他才开始打开话匣。经过两次心理辅导后,邹某虽没有接受两个热心企业,但表示要自己去找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泽沛表示,救助临时陷入困境的流浪人士,除了物质外,更重要是精神、心理帮扶。接下来,市救助站还将开辟专业咨询室,为更多受助人员搭建起心理援建和就业桥梁,也希望更多热心企业提供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士实现就业。
本报记者 方晓F 纪金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