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垃圾成堆”谁之责?

  ▲垃圾转运站配套不足,环卫只能在临时转运点收集压缩垃圾

  日前,本报“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栏目先后曝光了长江路部分路段垃圾成山、汕樟路短短3公里竟有9个垃圾偷倒点的乱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群众的生活。路边倾倒垃圾缘何屡禁不止,谁又该为这些垃圾负起责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番追问。

  配套少

  转运站数量不足“催生”临时转运点

  在汕樟路,9个垃圾偷倒点已存在10多年,俨然成为临时垃圾转运点。其实,这只是金平区垃圾临时转运现象的一个缩影。据金平区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平区类似的临时垃圾转运点还有40个,数量比辖区范围内的40个垃圾转运站还要多。

  为什么临时垃圾转运站这么多,保洁员为什么不直接把垃圾送到正规的垃圾转运站?该负责人分析,就汕樟路的具体情况而言,金砂路至华山路之间只有一个北墩垃圾转运站,保洁员把垃圾拉到转运站需半个小时左右,但把垃圾拉到路边倾倒只需几分钟。由于垃圾转运站设置得远,保洁员们为了省时省力,宁可被“抓现行”也要“顶风作案”,想方设法偷倒。

  除了垃圾转运站设置得远之外,这件事还暴露出转运站“配套少”的问题。记者从市环卫局了解到,我市垃圾转运站配套方式有两种,一是市、区财政投入资金进行建设,二是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单位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规定,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为0.4至1千米。按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城市建成区面积计算,我市至少需要配套建设约30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可现有的垃圾转运站数量却只有130多座,其中2005年以来建成的是30座,还包括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单位移交的在内。

  由于垃圾转运站数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无法发挥最大服务效益,临时转运站便“应运而生”,而这种情况在旧城区尤为突出。然而,在解决“配套少”的问题时,相关部门却遇到了重重阻力。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不完善、不落实,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用地难以落实,部分市民及单位的不理解和拒绝,影响了垃圾转运站的“落地”。此外,一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想方设法拖延、缓建或不建配套的环卫设施,或故意不按标准完善垃圾转运站功能、缩减垃圾转运站面积,甚至改变配套的垃圾转运站使用功能,也使垃圾转运站“难产”甚至“夭折”。

  管理难

  各类垃圾混杂说不清该归谁管

  不过,这一现象在龙湖区却并不明显。龙湖区环卫局办公室主任纪树斌表示,全区单是由区环卫局管辖的就有近20个垃圾转运站,部分街道还有自辖的垃圾转运站,因垃圾转运站设置远、配套少而导致有人偷倒垃圾的行为较少。但他也坦言,陈厝合片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环境卫生问题仍是“老大难”。

  也正是由于各类垃圾“混杂”,使得垃圾的归属“下落不明”。龙湖区环卫局质检队队长袁利忠告诉记者,由于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环卫部门的人力、设备只负责生活垃圾的收集及处理,建材、废料的清除还需由城管执法部门承担,一旦遇到如陈厝合门前路段生活垃圾与建筑废料掺杂在一起的情况,到底这些垃圾该归谁管,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甚至可能发生“扯皮”。

  对于“管理难”的问题,龙湖区城管局局长郑诗桂也有同感。他介绍说,目前该区辖区范围103平方公里,从事城管执法的人员却仅有65名,很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执法人员也曾对在长江路陈厝合门前路段肆意堆放建材、废料的居民进行制止、劝导,但差点遭到居民殴打。同时,目前龙湖区所推行的是市场化环卫作业,作业成果接受环卫监管员监督管理,但由于承包作业并未完全与部分单位“斩断”利益关系,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郑诗桂还透露,从今年下半年起,龙湖区实行垃圾压缩、转运免费的政策,这本是一个改善卫生环境的有力举措,却被“钻了空子”——部分外区的保洁员为了便利,乘夜把收集到的垃圾“交”到龙湖区的垃圾转运站,为避免被发现,有的保洁员还随意抛洒垃圾,这更加加重了该区的工作压力,甚至在龙湖本区的部分街道保洁员,也会因为没有与转运站衔接好时间而错过垃圾转运,造成了垃圾的积压。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蔡英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一集)

潮汕爆笑喜剧:水鸡行运-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