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北郊周转房:被人遗忘的角落

破旧的周转房

水浸后居民对家具进行清理晾晒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路北郊周转房片区,用于安置一些市区无房户、旧城改造拆迁中无法自行解决住房的居民和危房户。如今,20多年过去,这里的本地居民越来越少,出现了困难户多、居住人员身份复杂等问题,逐渐被人遗忘。近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实地探访。

  记者对位于大学路北郊公园片区的周转房并不熟悉。驱车沿潮汕路拐往大学路后,通过电子地图搜索却一无所获,只能一边慢行一边打听,最终在路人的指引下,从大学路28号旁拐入一条小路,这才到达目的地。记者环视四周,眼前的情形让记者颇感“壮观”,只见这里整齐地竖立着上百栋样式相同的二层平房,并分别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号。据了解,该片区共有住宅192栋2958套住房,原安置住户达2000多户。

  地势低洼 每逢暴雨一楼住户必遭水浸

  记者采访当天恰好是今年第7号台风“海贝思”登陆汕头后的第三天,天气放晴,许多居民都将家中的物品拿出来晒太阳,其场面就像商家“清仓抛售”。原来,周转房所在的地势比外面的大学路还低,每逢暴雨,这里准会遭遇水浸。“海贝思”登陆后,大雨让周转房一带变成泽国,一位住在一楼的居民介绍,每次水浸,他们都只能把电器临时垫高,有时水位太高,甚至得搬上二楼暂时寄放在邻居家,“几乎下大雨就水浸,积水最深的时候有六七十厘米,泡坏了家具电器,生活大受影响”,一位阿姨告诉记者,因为常常水浸,这里的房子外墙底部受浸部分都长满青苔,顺着阿姨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栋栋房子外墙底部都成了绿色。

  在S区,一楼的一位老阿姨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住在这里也有十几年了。原来他们一家四口住在这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随着孩子长大娶亲,老伴病逝,这里变成了她一个人的安身之处。

  “两个孩子都在外面租房住,原来还有老伴陪着,现在老伴过世了,下大雨了儿子们就担心我,把我接到他们家去,但回来还要处理水浸的房子,我也是心力交瘁,无能为力了。”像这位老阿姨的情况在这里比比皆是,居留在此的住户纷纷诉苦。

  基础设施差 治安状况让居民忧心

  随着采访的深入,居民们渐渐向记者反映了更多的问题。原来,不少原住周转房的居民在有能力购房或者获得拆迁补偿住房后就把周转房出租,而还继续安置在此的也多是老弱病残者,他们已经无能力购房或不符合补偿住房。经过这十几年来的积累,因这里租金便宜,出入大学路方便,到这里租住的外来务工者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原安置的居民。

  在这种人口混杂的情况下,这里的治安状况堪忧,路灯在这里很少见或者根本就不亮,入了夜就是小偷们猖獗的时候,S区的这位老阿姨就表示,她家遭贼的次数就有三次以上,有一次小偷进不了家,把他们家的铁门直接拆了带走。而她隔壁栋的一位老伯,身患疾病却连续被偷了两次,损失共7000多元治病钱后就再也不敢在这里住,搬走了。

  缺乏有效管理 火灾隐患随处可见

  因缺乏有效的管理,让居民担心的还有防火安全的问题。据了解,在今年春节前,D区中有一栋二楼已经空置的房子突然着火,把连着的几间房子烧得干干净净,所幸发现及时,未酿成大祸。记者采访时,住在隔壁栋的居民就表示,为了确保安全,现在只能把空置着的二楼楼梯封起来,不让小孩子到上面去玩。嘴上说着这样的话,记者发现,这户外来务工家庭却用各种废弃门板拼凑着把一楼一半的空间整整围出了一米开外。这样的行为同样不也是存在火灾隐患的吗?对方的回答却是内部空间太小,不得已为之。

  在这样一个渐渐被大家所遗忘的角落,每个居住者可能各自有着自己的苦处,他们一边抱怨一边还得在这里继续生活。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未来可改善的空间在哪?

  本报记者 赖淑英 黄鸿华 摄影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李群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会说话

潮汕搞笑短剧:三女说赌+骗子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