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 可 文/摄
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追问
编前语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是今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是事关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幸福汕头目标,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为我市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设专栏《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积极宣传我市开展城市垃圾处理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分析我市当前垃圾处理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宣传我市在城市环境卫生方面建立起来的长效管理机制,力求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宣传报道,提高市民的道德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敬请留意。
第一站:垃圾“出屋”倒入环保箱
第二站:在转运站压缩成“饼”第三站:送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扔垃圾”就是走出家门,把垃圾袋投入社区垃圾桶或垃圾收集点。但这些垃圾何去何从,如何转运、处理,会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又是哪些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垃圾打交道,恐怕很少人去关注。昨天,记者走进社区、垃圾压缩站,又坐上了垃圾运输车,体验了一次特殊的“垃圾之旅”,用“记者亲历”来告诉你:我家的垃圾去哪儿了?
第一站:垃圾“出屋”倒入环保箱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濠江区马蚪值篮P巧缜T谖挥谏缜目厣希胖米乓桓雎贪紫嗉涞睦繁O洹>用衩墙抑械睦盎蛲白埃嶙爬叩交繁O淝扒愕埂T诰用袂衽刻嶙诺暮焐袄铮钦呖吹剑蠖嗍浅嗬K嫠呒钦撸用竦纳罾蓟嵬斗旁谡飧“大家伙”里,“大伙都很自觉,将垃圾倾倒在这里,不会随意丢弃。”而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大家伙”,无需再安排人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省去了“专人收集”的过程。
第二站:在转运站压缩成“饼”
一袋袋垃圾,逐渐将垃圾环保箱“喂饱”。大约9时许,环卫司机罗俊辉驾驶着专用垃圾转运勾臂车来到这里,将环保箱完全密闭,并用勾臂将环保箱装到车上。十分钟后,罗司机将车驶入位于C石街道的珠浦垃圾压缩转运站。他告诉记者,原本马蚪值赖纳罾际撬偷角嘀拮苏窘醒顾踝耍捎谇嘀拮苏境性氐睦刻啵“不堪重负”,便把马蚪值赖牟糠稚罾怂偷街槠终獗呃础K嫠呒钦撸忧宄6时半开始出车转运垃圾,“这已经是第四趟了。”
随后,罗俊辉开始倒车,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把环保箱的“出口”对准垃圾压缩设备,并按住车上的开关。环保箱缓缓“抬起”,一大箱垃圾尽数倒入设备中。“轰隆隆”,设备开始工作起来,将垃圾压缩成饼状。由于转运车与压缩设备之间的“无缝对接”,全程没有任何垃圾散落到设备外面,避免了垃圾转运的“二次污染”。
第三站:送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就在垃圾压缩设备对垃圾进行压缩的时候,在设备的另一端,一辆更大型的勾臂运输车也与设备“无缝对接”,用大型垃圾箱将压缩完毕的“垃圾饼”接收入车。10时10分,约莫装满7、8车压缩垃圾后,由司机李德贤运输车便将垃圾箱密闭、放平,驶出压缩转运站,驶往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垃圾箱完全密闭,坐在车上的记者几乎感觉不到一丁点臭味,而据记者观察,整个过程也没有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
从濠江区出发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车子大约跑了近一个小时。进入填埋场后,李司机便将运输车开到垃圾跑道的尽头,摇动车上的开关,将满满一箱压缩垃圾倾倒在地面上,然后由推土车将垃圾推平压实。
据填埋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垃圾的厚度,他们会不定期地覆盖泥土再继续填埋。近年来,填埋场先后实施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升级改造和填埋气体综合利用系统建设配套工程,除了收集垃圾渗滤液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外,还通过埋设导排管,将填埋气体引流到处理设备提纯为可燃气体,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变废为宝的能力。同时,该场还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控和地下水监控,确保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该场建设运行已达到无害化处理二类等级标准。
记者手记
走进社区看垃圾收集,步入转运站看垃圾压缩,再坐上运输车到填埋场看垃圾填埋,在体验“垃圾之旅”的同时,更感到城市垃圾处理与环境卫生的息息相关。
据统计,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日产生活垃圾1000多吨。其实,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处理,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如果市民多一些“举手之劳”,如将剩饭剩菜沥干水分、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餐后打包等,为垃圾减量,也许可以让“垃圾之旅”更为顺畅。
或许,你我举手之劳间,垃圾就可变废为宝。城市的洁净美丽、生态宜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