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鸿华报道:每年一到雨季,碰上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我市城区部分道路经常会出现“水浸街”情况。今年以来,市市政设施维修中心实地调研,摸清中心城区下水道排水情况,通过制定科学的清疏计划和管网管理制度、改造易积水点等方法,改善了雨天路面积水难题。
据了解,我市市政设施维修中心目前管理中心城区下水道500多公里,加上一些居民乱排污致使排水管道内淤塞,市政清疏人员的日常清疏任务繁重,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部下水管道的清通。今年市政部门对市区下水道进行分区划片,区分各自流域,如龙湖沟、新河沟、星湖公园等的流水区域,从而明确各下水道的功能及相应承担的流量。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出口,采取从排水的最终出口处逐步往前推进的方式进行分段清疏。
此外,市政部门还对市区黄河路市公安局前、华山路与长平路口以南等易积水路段进行摸查,明确积水的原因,对其进行改造。同时在市中心城区布设水位标高点,特别是易积水及地势低的地方设置控制点,在管辖的四沟一江及各排水闸口处设置水位标尺(见图),建立全市水位控制网络。
市政设施维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新的工作方法之后,可先使各排水管道到排水沟的相通,有利于提高排水效率,还可利用雨水将管道中一些淤塞物冲走。而布设水位标高点,则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查明路面各点的积水高度,从而与几个排水沟的水位进行比较,确定最近的排水路线,以尽快排除路面积水,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