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丹丹)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进行调查研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是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近10多年来,国内首个伤害预防研究机构——汕大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伤害的监测预防和研究工作,在中心负责人李丽萍教授的带领指导下,2011级公共卫生硕士生柳珍妮针对潮汕地区中小学生的伤害与校园暴力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潮汕地区城乡中小学生群体的伤害总发生率为12.9%,而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家中。
该项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共选取了潮汕地区的8所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种学校类型,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8至19岁。通过对有效回收的5895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潮汕地区城乡中小学生伤害总发生率达12.9%,其中,城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8%,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13.0%。伤害发生的地点40%以上为家中,发生伤害时进行的活动主要以娱乐玩耍、休闲活动和体育活动或运动为主。此外,柳珍妮还对城乡中小学生的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发现潮汕地区城、乡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5.6%。
“因为玩耍而不慎受伤的孩子还真不少!”柳珍妮介绍说,根据调查,潮汕地区城乡中小学生伤害的主要类型均为跌倒或坠落伤,占所有伤害的50%以上,刀或锐器伤也较为常见,约占15%,而大部分伤害是娱乐玩耍、休闲活动和体育活动或运动所导致。比如,今年读小学1年纪的小涛(化名)活泼好动,一放学就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所住小区附近玩耍,尽管偶尔也会发生些磕磕碰碰的小伤,但小涛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地限制孩子玩耍。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小涛同往常一样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玩耍,孩子们骑着车相互追逐嬉闹,结果由于车速太快,小涛不小心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不仅磕掉了一颗门牙,下巴也剌开一个大口子,血流如注。
调查还发现,从伤害发生的年龄段来看,8至11岁的小学生发生伤害的几率最高,明显多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这可能与8至11岁年龄段的孩子更活泼好动且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有关。因此,家长们应加强伤害防范意识,特别是孩子进行玩耍娱乐活动时要做好监护措施。
柳珍妮表示,目前一些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的伤害预防意识还不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她希望能尽快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结合的有效干预体系,相关部门能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伤害的发生率。
本报记者 邓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