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港口,人们大多认为就是单纯的码头装卸业务。事实上,现代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港口的支撑。
作为我市唯一的沿海县和海上交通门户,惠来县围绕把惠来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目标,坚持以海港为引擎、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依托,大步迈开了“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步伐。
「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多年来这一优势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海无港无产业”的尴尬局面,一直困扰着惠来的发展。」
借力海洋大步崛起
“港产城”联动发展
加速发展海港经济
惠来全县海岸线长达109.5公里,海深15米以上的海域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多处海岸向海面延伸2~3公里,可建30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具备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海工业、现代物流业的优越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天然优势却未能得以开发。
加快惠来县发展,省、市高度关注和重视。省将惠来列为广东省四大石化基地之一;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了规划建设惠来海港经济区的科学决策。
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惠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实施兴港强县、富民发展战略,以海港为引擎,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依托,坚持港、产、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重化工业基地、建设海港经济区。”今年年初召开的惠来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县委书记邱辉盛的声音铿锵有力。
以石化工业、电力能源、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为支撑的海港经济加速发展,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
「海港是临海城市的重要资源,是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城市建设中充当着“龙头”的角色。」
海港为引擎
打造重要海运枢纽
港口建设千帆竞发
可以说,港口是沿海经济的“发动机”,没有完备的港口功能就难以带动沿海经济发展。放眼惠来沿海,打造重要海运枢纽的港口建设已是潮声如许,千帆竞发,在未来的4年里,惠来县将在沿海一带建设一个个深水码头,探身入海的“巨龙”为海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世界上首个一次性投资建设年炼油能力2000万吨的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将建设1万吨至30万吨级泊位14个,总投资34.36亿元。建成后,将大力满足石化生产需要,适应原油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去年开工建设的中海油粤东LNG项目,目前码头工程正全面加快推进中,按照计划,明年将建成1个靠泊8~26.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船舶的泊位(长397米)和1座1000吨级重件泊位(兼工作船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400万吨,将为输送清洁能源提供保障。
前詹作业区通用码头一期工程建设7万吨级码头1个、3000吨级码头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80万吨,目前码头搅拌站、进场大道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临建板房、码头预制场、场地平整工作。
靖海作业区通用码头一期建设1个10万吨级(结构预留15万吨级)、1个5万吨级和1个5千吨级通用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648万吨。目前正上报省发改委、交通厅调整投资规模。
中电投前詹电厂2×100万千瓦燃煤发电工程配套建设码头泊位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470万吨,计划明年动工,2017年底建成。
神泉镇是惠来县主要渔产区之一,是粤东地区最大的天然良港,正加快步伐建设“国家一级渔港”, 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5%.投资约5亿元的神泉临港水产品产业园将在下半年启动建设,致力打造成产、加、储、销一体化的水产品产业园区;
……
另外,港口历来就是区域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渠道,惠来县更是深谙此道。去年12月4日,我市与荷兰鹿特丹港务局成功签订《合作意向书》,以“地主港”的模式开展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枢纽港口,这对于有着天然优势的惠来县发展大型临港工业、建设海港经济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采取国际邀标的揭阳海港经济区商业发展规划研究已完成招标工作,咨询合同将于本月13日前签订。
值得一提的是,在谋划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工作上,惠来坚决走在前头,正加紧进行对接的前期准备和调研,为推进能源、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创造机遇、获取支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产业为支撑
大项目接踵而至
聚集效应凸显
港口建设的快速推进,功能不断提升,拉动着临港产业加速聚集。目前的沿海区域,一个个响当当的大企业、大项目在这里安家落户,并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县正千方百计创造优越条件、营造优良环境,配合、服务好项目建设,力促以大项目为核心,引进炼油中下游产业,延长石化产业链条。
计投76.7亿元的中海油粤东LNG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5月正式动工,现已进入建设的高峰期,今年计划投资15亿元续建厂前区工程等,至目前累计已完成投资19.3亿元,码头、行政楼、接收站和储罐等工程均全面加快推进,年底前将完成工程总量的60%,明年10月底前竣工投产。
已并网运营的惠来电厂一期4台机组正常运转,去年上网电量191亿千瓦时,二期工程5、6号机组可研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查,正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开工建设“路条”。
计投10亿元、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华润三清山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县目前投入运营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21万多千瓦,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计投89亿元的中电投广东前詹电厂规划分二期建设4×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其中一期2×100万千瓦燃煤机组工程已列入省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正在跟进获取国家发改委开工建设“路条”,燃煤发电机组三大主设备已完成招标,预计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港口优势,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惠来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布局临港产业。作为与荷兰鹿特丹港务局合作开发、建设沿海港口的产业对接平台——滨海工业转移产业园,规划48平方公里(其中已完成控规面积13.17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物流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有2宗大项目落户建设,正着手筹划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它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的集聚地。
「“港产城”协调发展的依托是“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港口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城市为依托
推进南北区建设
扩大城区聚集力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滨海新城的目标,惠来县在通过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聚集生产要素、提高产业集中上早已谋篇布局。
至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50万人——这是惠来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发起的冲锋号。目前,该县正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思路,积极实施“南推北拓、东扩西联”的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进南区、北区规划建设。
按照规划,南区面积约9.1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综合性城市中心与沿海产业综合配套服务基地、具有滨海特色的宜居新城区;北区面积约7.6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生态宜居的后花园,沿海产业配套服务区与文教科研基地。
此外,该县还全面规划并启动路、水、电、市政、居住等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建设。今年将以交通为重点,铺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63宗,年度投资180多亿元。
当前,南区3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加速推进,投资6.5亿元的南环二路、投资2亿多元的“两河四岸”休闲配套等10多宗市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以“五横六纵”路网为重点的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加速南区与北区形成快速通道,拉开南、北区发展构架。
为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该县还探索启动部分镇撤镇设街道工作,并按照把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加快推进隆江、葵潭、靖海镇及其它镇的城镇建设,提高镇区集聚能力,推动产城高度融合。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如今,惠来人正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将港产城联动发展作为实现海港经济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一定会矗立在南海之滨。
勇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
林生惠
惠来县紧紧抓住我市建设海港经济区,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的历史性机遇,奋力探索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新路。这就是,坚持以海港为引擎、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依托,全力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
惠来的优势在于海,发展的希望在于海。惠来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但长期以来,惠来人民只是向大海捕捞一些海产品,优良的港口资源未能很好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当然,城镇化水平还不高,更谈不上新型城镇化。惠来人民在苦苦探索发展新路。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我市规划建设海港经济区,惠来临港工业快速崛起,中石油、中海油等重大项目落户建设,与鹿特丹港务局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枢纽港口,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优势资源快速集聚,惠来具备了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惠来县抢抓机遇,响亮提出“港、产、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港口城市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港、产、城”联动发展,惠来赋予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惠来充分发挥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力做活“海”字文章,在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点抓好“港、产、城”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相信沿着既定目标走下去,惠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功走出新路,惠来的蓝色崛起,将指日可待。

惠来县委书记邱辉盛深入项目工地调研。林志鹏 摄

中海油粤东LNG项目建设现场。 林志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