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惠来:我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标

  编者按

  揭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我市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网特开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栏目,组织采写系列稿件,从今天起推出,敬请垂注。

  从惠来县城出发,沿东南方向前行约25公里,远处可见腾波起浪的南海,伫立在海滨之上的22根风轮正从容地随风转动。这里屹立着“亚洲第一灯塔”——石碑山灯塔,百余年来始终默默地为进出港口的船舶引航指路,它不仅是惠来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是我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航标。

  除了靖海石碑山灯塔,在惠来县境内,仍保存着靖海港、神泉港、靖海海关、靖海所城、白岭教堂、神泉天后宫、澳角炮台、豪猪窝窑址等文物古迹,而故老相传,这里还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物资储备基地。它们似乎在述说着600年前,一个个繁华热闹的海上贸易场景。6日,记者在惠来县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神泉镇、靖海镇进行实地探访,饱览了每一个古港口、古遗址、古建筑所赋予的深沉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灯塔:国际航道“亚洲第一”

  靖海镇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因地貌如象行,故别名“象城”。古城门仍旧保存完好,镌有“江山永固”4字,1503米长的城墙,平均约4.2米高。镇中有一条宽约1米的老街,人行其中,仿佛时光倒流,昏黄灯光如人世间的温情照亮青石板路,也照亮人们回家的匆忙脚步。

  和老街怀旧气氛相对照的是矗立于海角石碑山的航标灯塔和灯塔守望着的靖海港。石碑山由于位置突显,历来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石碑山灯塔,1879年始建,后又陆续重建,素有“亚洲第一灯塔”美誉。记者眼前见到的最新修建的灯塔高33米,射程18海里,尽收海角天风于眼底。而灯塔之下的航道,100多年前就被英国人定为国际航道。

  神泉:海角古镇甘泉泽民

  大约800年前,惠来的著名古镇之一神泉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不像如今和周围连成整片陆地。然而,在海边沙滩上却有一口泉眼,任凭潮水涨落盐卤浸泡仍然甘甜非凡,成为海角的一大奇景,也惠泽一方渔民。公元1553年,这个原来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为“神泉”,可谓“城以泉名”。

  在神泉城内,有一处神泉古庙烟墩遗址。惠来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苏文炳告诉记者,该址倡建于唐朝,是惠来海上贸易的最先发源地,记录了闽粤商船过往的航标,成为古代惠来对外贸易和交流的重要佐证。“当时,许多商人集聚于此,贸易活动非常活跃,揭阳出产的红糖、茶叶、夏布、抽纱、萝卜干、木雕、玉器、陶瓷等等,都是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香港一带,并从东南亚进口木材、橡胶等原材料,这是潮汕进出口物资的转运点,见证了神泉港的变迁和发展。”苏文炳如是说。

  海关:海上贸易繁荣的佐证

  在靖海镇南门外村,至今仍存留着300多年前一处海关旧址。经过一番寻路和绕行之后,记者来到旧址现场看到,残存的房基为红砖筑基,上砌泥砖,几乎被杂草掩盖,其断壁残垣间很有沧桑感,破瓷碎瓦更是浓缩了这里对外贸易所走过的路。

  靖海是海上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船只一般都必须经过此地。据80岁高龄的南门外村民奚丁荣介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这里设立海关,主要是管理惠来港口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是当时一个重要机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达的见证。他说:“靖海海关的设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中外海船、商船的安全问题,卫检、安检等各方面都要在这里进行。”仿佛间,我们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港,当年商贩们进货出货的忙碌情景呈现在眼前,耳边同时响起了此次彼伏的吆喝声、欢呼声……

  踩着历史的印记,风轮和古炮台相守,老航标与新港相望,这个海滨小城依旧别开生面、灵动传奇;踏着时代的步伐,惠来集中精力建设海港经济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争当全省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排头兵,打造一张亮丽的海洋文化“名片”。

  如今的惠来,绵延109.5公里长的海岸线,共有海湾7处、渔港4个。其中,神泉港是国家一级渔港,靖海港是全省港澳进出口货物装卸港。这里,天然资源与人文传统的优越结合,令人对惠来的发展前景愈加充满信心:假以时日,这里必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航标。

  惠来靖海石碑山灯塔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灯塔之下的航道,100多年前就被英国人定为国际航道。林碧鸿 摄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黄晓芸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本田偷情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