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农痴”吴和源:孜孜不倦钻研园艺的研究员

  在普宁,有一位被称为“农痴”的园艺研究员,他的名字叫吴和源。

  薄膜大棚里传授农科知识

  下班之后,吴和源冒雨开车直奔位于池尾的广东利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径直走进栽种凤珠番茄的薄膜大棚。“您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大伙们正盼着您来做技术指导呢。”生产基地负责人吴素琴急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吴和源的手说。

  “立夏过后,应做好整枝修剪、减少养分消耗,让养分集中供应果实,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吴和源仔细观察一株株番茄的藤叶,用手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对黄素琴等人说。

  这个薄膜大棚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共有12条槽,每条槽种植番茄130株,番茄苗是去年11月栽培的,目前已长到2米多高了,大棚里每株番茄藤蔓上都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有的硕大饱满、鲜艳诱人,有的青翠如玉、圆润晶莹。“去年强台风‘天兔’过后,我们公司邀请和源兄担任技术顾问,重新搭建了薄膜大棚,今年来没有一株番茄染上病虫害,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和源兄隔三岔五就来进行技术指导,这些果实不知凝聚了他多少心血。”黄素琴看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感激地说。

  其实,广东利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仅仅是吴和源心里牵挂的诸多果蔬基地之一,自从今年2月底他从普宁市果蔬局局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后,他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来到田头地尾与果农、菜农、花农交流生产技艺,为他们答疑解惑。这位拥有正高职称的“农痴”,“三园”(果园、菜园、花园)成为他退居二线后最痴迷的去处,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与农民们待在一起,成为他们的好兄弟、好朋友。

  一生与农结缘结硕果

  吴和源一生与农结缘。他出生于南阳山区的农民家庭,毕业于农校,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镇农业站技术员,当上副镇长后主抓农业生产,2002年任普宁市果蔬局局长后,为普宁农民服务了整整12年。“我永远是属于农民的,离开了农民我真的不知道退休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吴和源动情地说。

  眼前的吴和源皮肤黝黑,虎背熊腰,脸方眼圆,十分憨厚朴实。他介绍,普宁市是农业大市,全市240万人口,有一半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果农、菜农、花农有80万~100万人,单梅农就有30多万人,正是普宁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擦亮了“中国青梅之乡”、“中国蕉柑之乡”、“中国青榄之乡”的国字号名片。

  吴和源把毕生的才华与心血都播撒在普宁广阔的田野上,一心一意致力于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由他主持研究的技术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2项、广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奖1项、揭阳市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制定广东省和揭阳市农业地方标准6项。目前,普宁市已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省级蕉柑和青梅标准化示范区各2000亩,主要特色水果青榄、青梅、荔枝、龙眼、蕉柑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每年为果农增加收入约5000万元。2006年他被确定为揭阳市第5批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0年荣获普宁市第一届“功勋奖”。

  农民兄弟眼里的“知心人”

  “吴和源退居二线后,与农民兄弟的感情更加亲密了,可以说是达到了同呼吸、共哀乐的程度,”普宁市果蔬局长罗之汉感慨地说,“当农民增产增收了,他心里美滋滋的,当农民失收时,他会寝食不安,做梦都在探寻帮助农民走出困境的办法。”

  情系农业,使吴和源在农民兄弟中拥有良好口碑。里湖镇竹头村农民许敬文竖起大拇指说:“几年前普宁山区遭受灾害性雨冻天气,幸好和源兄多次冒着严寒,来到果园里,苦口婆心劝我及时采摘,又到处奔波,为我牵线搭桥联系采购商上门收购,我栽培的500亩结满累累硕果的蕉柑及时摆脱了雨冻之害。和源兄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啊!”

  吴和源(中)在薄膜大棚里向农户传授农科知识。黄健新 摄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黄晓芸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美子探亲

潮汕故事剧:肥猪瘦猴(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