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提倡低碳出行理念,骑自行车又开始成为一种潮流。购买自行车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记者却发现,这一潮流并没有带动起自行车维修业,很多时候当人们因为自行车发生故障需要修理时,却遍寻不到一家可以提供维修的店家。
市民王先生是一名运动健身爱好者,平时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在市区里到处逛逛。前几天,当王先生骑着自行车经过中山路时,突然发现前轮爆胎了。王先生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沿路寻找修车摊子,意外的是,当他凭着以前的记忆去找那些摆在路边的自行车维修摊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就这样,王先生一直推着自行车走到金砂路,才终于找到一家自行车维修的店面,此时的他已经累得浑身是汗了。
很多稍微年长点的汕头市民都会记得,在自行车相当普及的年代,自行车维修点也是随处可见。他们或摆在马路边上,或在住宅区内、学校旁,占地不大,只需要一台打气的机器、一个工具箱、几个备用的轮胎足矣。这些密集分布的自行车维修点给不少市民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岁月变迁,很多固定维修点如今不复存在,仅存的只有一些流动的摊子,而且他们摆摊的地点也相当不明显,需要花费一番工夫才能找到。尽管现在骑自行车的还大有人在,但真正有需要找到维修师傅帮忙的时候,却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在市区月眉路经营自行车店的谢先生认为,自行车维修摊逐渐减少的原因很简单——入不敷出。自行车的构造简单,修理起来一般不用讲究太多的专业技巧,因此维修费用也十分便宜,如果想光靠修理自行车谋生那根本不可能。正因如此,很多维修师傅逐渐退出了这一行业,如今路上可见的自行车维修摊,经营者要么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因为没有其他谋生门路才继续坚持,要么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凭着仅有的一门手艺艰难谋生。
今年50岁的市民何锐在金砂路一带经营自行车维修店已有20多年了,他可说是如今中心城区里仅存不多的拥有固定店面的自行车维修师傅。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在这个大环境下仍坚持着帮人修理自行车,支撑着他的就是一帮老顾客的信任,只要还有人需要他帮忙修理自行车,他的店会继续开下去。何师傅也向记者透露了一点行业内的“潜规则”,由于自行车维修利润薄,有的维修师傅会故意把小毛病当成大毛病来治,以此来赚多一点维修费。何师傅认为,做生意者讲究诚信,如果只是因为利润低而选择旁门左道,那么这种行为对于整个自行车维修业来说也是一次打击。
本报记者 黄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