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时刻,当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市民们准备起床上班时,在街头忙活了一宿的四川籍老杨等4人却收拾家伙准备“下班”回家睡觉。这种白天休息晚上干活的工作方式,就是这群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者的职业特征,一身身反光衣在深夜街头格外耀眼。
近日深夜,在市区金园路和龙眼路交界处的路面上,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路面切割机声,在数个路面警示圆锥体圈围成的“安全岛”内,操纵路面切割机的老杨正和伙伴们全神贯注地进行路面切割、铺设摄录感应线的工作。老杨他们都身穿反光衣,脚着水鞋。操纵着近百斤重切割机的老杨聚精会神,推拉着切割机沿着路口红绿灯下方的感应线区域“下刀”切割,隆隆的声响中,水泥路面被切出了一道“裂缝”。随后,一名同事用水清洗掉“裂缝”中的水泥沙土残渣,再铺设填埋上感应线。紧接着,另两名同事抬来一桶用燃气炉焚烧得热气腾腾的乳化沥青料,用勺子舀后浇灌进填埋好感应线的地面“裂缝”中。随着阵阵“嘶嘶”声响起,快速凝结的乳化沥青很快变硬,路面“裂缝”便消失恢复了平整。
这么一个路口的路面切割、铺设摄录感应线活儿,整整耗了二个多小时,顾不上歇上一会的老杨他们收拾好工具,又转战到十字路口对向另一个路面作业区。
好不容易趁着老杨关闭路面切割机、噪音消失的时间,记者上前和他攀谈了起来。“我们干夜班主要是工作性质使然,因为白天施工过往车辆较多,而且我们干活时还需封闭一侧路面,车流量大容易造成路面交通堵塞,所以就选择在夜深人静、车辆稀少的时段施工,主要是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交通压力。”
据了解,老杨他们一般都是晚上8时开始上班,到第二天清晨6时30分才收工,“因为6时半后,随着上学、上班高峰期的到来,马路又开始热闹了起来”。除非是大风雨夜晚,老杨他们几乎天天晚上都是“开工”,一辆工程车拉着他们4人和切割机、发电机等工具到现场后,他们就铺设开安全警戒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近10年来,长期都是在高分贝的强噪音环境下工作,老杨他们都或多或少留下了“耳背”的职业病,记者和他们交谈时不得不“高声喊叫”,而他们的嗓门也明显比一般人大得多。
“习惯了。”这是采访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噪音太响,习惯了;沥青太难闻,习惯了;昼夜颠倒受得了吗?习惯了……老杨承认,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能吃得了这种苦的。干这种工作,需要能熬夜的人,还能干得了体力活儿,受得了苦,要不早就累趴下了。
夜渐深了,白天喧闹异常的道路此时渐渐安静下来,过往车辆少了很多。城市的万家灯火熄灭了,人们渐入梦乡,而老杨他们的忙碌才刚刚开始……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