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伴随公路交通运输突飞猛进的发展,老渡口日渐成为城镇中“被遗忘的角落”。经历风雨洗礼的老渡口,如今又是怎样一番面貌?细数乡镇渡口之“最”,让这些老渡口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
京北渡——
“浪漫渡口”最繁忙
潮剧《苏六娘》在潮汕地区广为传唱,在这部潮剧中,桃花过渡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而故事就是发生在潮阳关埠镇的京北渡口。京北渡是当时炮台联结潮阳西胪的唯一交通要津,苏六娘派婢女桃花从京北渡坐船前往西胪送信,著名的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也是据此改编而来。
在全市现存的20余个乡镇老渡口中,一段古老的爱情故事,使得京北渡成为“最浪漫的渡口”。这个因民间故事而广为人知的渡口,如今也是全市最大的乡镇横水渡,渡口有三艘大渡船,最大的一艘客位数近百个。关埠镇、西胪镇与揭阳炮台镇人员往返频繁,渡口几乎24小时不间断渡运,热闹非凡。据介绍,京北渡由京北乡三个自然村巷口村、巷内村和庄厝村村民轮流承包经营,每天客流量达二三万人次。
石板下渡——
最古朴最“袖珍”的渡口
如果你有到过千年古村落程洋岗,这里的古寨、古榕、古寺定会令你流连忘返。石板下渡就位于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的古村落。
和大多数乡镇渡口一样,石板下渡口设施简陋、规模狭小,但当你从堤围缓缓走向岸边时,你会看到一棵枝繁叶茂,如同一把巨大绿伞的古榕树,傲然撑展在河堤边,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水面波光粼粼,破旧的渡口充满着静谧古朴之美。
除潮阳关埠镇京北渡、澄海上华镇渡头渡外,我市其它乡镇渡口渡船客位数基本是28位或29位,石板下渡和金平区的赤窖渡,是全市两个客位数最少的渡口,仅为10位。
负责摆渡的是村里两名老船工,今年已50多岁的船工陈伟彪从16岁开始摆渡,到现在已有40余个年头。他告诉记者,以前路不通,通讯也不方便,依靠渡船出行的人很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渡船的生意还很红火,如今路通桥通,通讯也发达,人们不用再依靠渡口出行,石板下渡的渡船生意日渐式微。“现在每天搭船过渡的也就二三十人。”
赤窖渡——
距离最短的“跨步航程”
在全市的乡镇老渡口中,基本上所有的渡口都能从此岸遥望到对岸,两岸大多是几百米的直线距离,不用5分钟的航程就可抵达对岸;其中两岸距离最远的是潮阳关埠镇的石井渡,从玉一村到对岸地都镇的青屿村,一程的距离要3公里远,而两岸直线距离最短的当属金平区的赤窖渡。
赤窖渡是金平区内现存的唯一一个老渡口,渡口离梅溪桥不到2公里远。记者站在渡口边望到对岸,感觉两岸近在咫尺,似乎一个大跨步就能过去。“对岸是鸥汀,中间穿流而过的是韩江,两岸距离不过80米远。”船工张先生告诉记者,渡口生意很冷清,月浦街道和鸥汀街道两地人员往来大多走梅溪桥,而一旦碰到梅溪桥塞车,开摩托车的市民便纷纷从赤窖渡取道,“梅溪桥一塞车,渡船一小时就要来回跑10多趟。”
龙美渡——
最具生活气息的渡口
鸥汀一带的老渡口,是记者走访全市老渡口中所到的“第一站”,而龙美渡口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依旧保存着很浓的生活味。
鸥汀街道龙美社区地处韩江下游,与潮州潮安县隔河相望。72岁的陈伯一家居住在渡口边,家里隔出两三平米的地方,开了一间小店,小店的门面是那种旧式的可以一块一块拆卸的木板门,小店里摆卖的东西少得不能再少,三四个牌子的香烟,几种饮料和两款不同牌子的啤酒,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东西。
陈伯介绍说,这家小店开了有20多年。“过渡的村民,有时会过来买烟,或买瓶饮料解渴。”陈伯说,每天营业额也就100元左右,除去本钱,赚的不过十来块钱,但可以为过渡人提供一些供给,因此一直开着。
下午5点左右,有村民来到渡口边洗菜、洗衣服,也有老人带着孙子到渡口边闲坐、与人聊天……
本报记者 蔡晓丹 袁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