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培娜
全省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调整以来,各结对市都争先恐后,积极行动起来。在所有对口帮扶市当中,中山与潮州的空间距离最远,且只有中山的“扶贫双到”市与“对口帮扶”市没有交叉重叠、从而形成兵分三路力量分散的不利格局,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两市却知难而进,短短几个月便成功实现了帮扶资金、帮扶调研、帮扶团队“三个到位”和帮扶责任、帮扶方案、帮扶机制“三个落实”,两地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风生水起,两市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
近日,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总指挥殷昭举在接受两市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这段时间,对口帮扶工作由被帮扶市“一头热”转变为帮扶市和被帮扶市“两头热”、由政府“一头热”转变为政府和市场“两头热”、由上级“一头热”转变为上级和基层“两头热”。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推动两市深度融合发展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实现这“三个转变”的重要原因。
坚持“中山做法+潮州特色”
促进潮州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
殷昭举告诉记者,中山潮州对口帮扶工作有六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即创新平台、专业镇、企业项目、城市发展、民生事业、工作机制“六个对接”。他说,这些年来,中山市推动专业镇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搭建了一批公共技术类的服务平台。参照这种做法,去年年底,两市集中精力抓创新平台对接,共同出资成立了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山做法+潮州特色”。
“这次我们把这种做法引进到潮州,但不是简单复制,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潮州的特点,立足于潮州陶瓷、不锈钢、服装、食品等支柱产业的基础。”殷昭举说,目前已经引进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山立创检测公司、中山汉信精密制品公司等入驻中心,为潮州支柱产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产业孵化以及系统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法律、市场推广、电子商务等相关服务项目,促进潮州7万多家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殷昭举表示,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还有其他两大特点,一是“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即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潮州企业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该中心既有科技创新项目,又设立了潮州木雕、麦秆画、潮州菜、潮绣等项目,促进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专业镇对接不搞“拉郎配”
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双向选择
“中山和潮州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专业镇基础都非常扎实。”殷昭举说,“我们想在市级对接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镇对接,让潮州的专业镇成为30亿级、50亿级乃至过百亿级的专业镇。同时,中山的专业镇也能够进一步发展。”
对专业镇该如何对接的问题,殷昭举笑着说,“我们不搞‘拉郎配’,同样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我们借鉴‘非诚勿扰’的模式,把两个市的专业镇请到一起,大家双向选择。比如,潮州的钱东镇就是‘主动追求’中山黄圃镇,因为两个镇都是食品专业镇,合作起来有搞头,所以黄圃镇就答应了。这样的做法使得两市18个产业互补的专业镇最终‘喜结良缘’。我们还专门拿出3000万元作为‘嫁妆’,哪一对的帮扶效果好,能够‘早生贵子’,我们就奖励给哪一对!”
目前,18个专业镇已经高起点制定了“一镇一特色,镇镇有亮点”的帮扶计划,如中山小榄镇与潮州庵埠镇开展药包材、食品包装两大特色产业的对接;中山古镇镇与潮州枫溪区加强陶瓷产品在灯饰应用上的合作;中山横栏镇与潮州金石镇将合力促进花木产业升级换代;中山大涌镇是“中国红木家私之乡”,潮州意溪镇则拥有一大批国家级木雕工艺大师,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引导两市企业镶嵌式合作
擦亮“中山美居”和“中国瓷都”品牌
“我们充分利用两市产业互补性强、匹配性高的特点,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两市企业进行镶嵌式合作。”采访中,殷昭举提到,两市企业可以进行互补发展,例如潮州三环集团与中山引进的美的公司建立了空调压缩机用陶瓷轴承研发合作。“三环集团研发的陶瓷轴承摩擦系数小,热膨胀系数也小,相比不锈钢材料性能更好。因此两家企业有很强的合作意向。”
“我们首批组织了中山100多家企业、20家行业协会与潮州在五金、家电、风电、食品、房地产等方面达成20余项投资意向。”殷昭举介绍说,除此之外,两市积极推动中山美图―潮州恒洁、中山华翔―潮州金源、中山日威―潮州真美等合作项目,同时还借力行业协会招商引资,推动20多个大项目落户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共同擦亮“中山美居”和潮州“中国瓷都”品牌。
他同时提到,两市还将抓好城市发展对接,借鉴中山建设翠亨新区的做法推动潮州新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抓好民生事业对接,着力解决就业、社保、人才、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抓好工作机制对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督办机制、招商资源整合机制等帮扶机制,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