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20多年,帮教48名学生,是新闻。以八旬之躯穿行在社区之中,一次次到后进生家中走访,一周甚至家访十多次,这样的老人令人敬佩。然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当记者提出要采访后进生时,老人却因怕给孩子们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而阻止了记者!
老人的“连连拒绝”出乎年轻记者的意料,却使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陪同一个团体上门慰问贫困户,当我们和电视台记者蜂拥进贫困户那狭窄的家中时,受资助对象一见摄像机,愤怒地转过身去,不愿接受资助。现场很是尴尬。后来才知道,那户人家不愿上镜。那时涉世未深的我感觉这是一种要不得的“面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受资助对象的感受。接受媒体采访,于资助者而言,是件光彩的事;但于受资助对象而言,在公众面前撕开自己已经愈合或希望愈合的伤口,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幸福的事。
没有了受帮助对象的采访,记者不得不从其他渠道核实材料,采访也因此逊色了不少。但老人的“连连拒绝”,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充分尊重受帮助对象上的帮扶,才是真正的帮扶。只有真正从受帮助对象角度出发去帮助他人,奉献爱心,这种“奉献”才是最纯粹的奉献,这种友善才是最动人的友善。
过去,人们常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倡导人们要“乐于助人”,但如何让受帮助的人在感受到玫瑰芬芳的同时免受“玫瑰之刺”,则是新时期社会公益活动令人期待的新“高度”。陈诚敏老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邢映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