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记者近日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学雷锋”纪念日前夕,记者跟随蓝天义工组织前往乌桥街道,体验义工工作的不易。
2日是星期天一早天空就下起了雨。在乌桥街道办事处,记者跟随义工们忙碌起来,当天是乌桥街道内登记在册需要资助的学生前来领取新学期助学金的日子,需要发放从小学生100元、初中生200元到高中、大学生1000元不等的钱额。
为了方便资助对象,义工们提前把他们的资料和领取的份额准备好,只要前来领取的居民出示新学期的缴费凭证,证明学生还是在读生,很快就可以领到各自的助学金。记者在现场帮忙维持秩序和核对情况,一直从9点忙到10点多,义工们在现场领取完成后,还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助学金上门。
随后,记者又参加了义工的入户调查,原来,他们接到了乌桥街道居民伍先生的求助,要到他家去核实情况。靠打散工维持生计的伍先生去年底摔伤右肩导致粉碎性骨折。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这一摔,不要说治疗费用,就是日常生活也难以为继。在住院保守治疗15天后,他只能选择回家休养。家中还有一个读大一和一个正读高二的女儿,她们还分别欠着学校学费,妻子也有病在身无劳动能力,伍先生不得不向蓝天义工提出救助申请。
义工们告诉记者,在乌桥街道内,这种因病致贫的案例很多,他们每次接到申请都要入户调查实情,对一些已经登记在册的也要不定期进行回访。记者感觉,这种工作其实也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难得的是他们接力棒式地坚持下来,给这些生活在困苦与病痛边缘的市民带去希望和正能量。 本报记者 赖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