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于蓝)上班迟到老板莫怪险、意外怀孕险、单身险、熊孩子险……这不是“恶搞”,而是近几年保险市场推出的另类新险种。这些保险,一推出就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然而,稀奇古怪的保险名目究竟是搞创新还是玩噱头?市民会买账吗?记者日前做了一番调查。
就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网络保险上出现了一个“奇葩险”——“意外怀孕险”。事实上,这种稀奇古怪的另类险种并非“头一遭”。据介绍,早在去年中秋节前夕,就有保险公司在网络上推出了“赏月险”,赏不着月亮的客户可以获得赔付。在此之后,保险公司又推出了“熊孩子险”。据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熊孩子险”实则就是传统的“监护人责任险”,针对的是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庭,由孩子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保险人按合同规定负责赔偿。记者从多个保险公司汕头分公司获悉,目前大部分另类保险都是网上投保,我市暂未开通。
面对名目繁多的另类保险,有年轻市民出于好奇愿意尝试。市民小黄正在备孕,她告诉记者,既然已经做好了怀孕的打算,就顺手买份“怀孕险”,只要在保险期内怀孕就可以收到一笔保障,挺划算。但也有部分受访市民表示不理解。市民刘先生认为这类保险概念与其说有创意,不如说是搞噱头。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购买诸如人身意外险、财产险等常用险种已经足够,何必再去购买这类“奇葩险”?
在保险行业市场化、个性化的背景下,保险品种也随着市民的需求逐步增加。保险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推出许多另类名目的险种,实质上不过是在传统保险上加多一层包装。推出“另类保险”是保险公司一种营销手段,为了摆脱以往只谈“生老病死”的严肃形象,使产品形象变得更丰富,更具个性化,但实际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