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潮人精英,其中就包括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专攻纳米技术的华裔科学家卢云峰。这位籍贯广东汕头澄海、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年轻终身教授,出身在一个家境贫寒的普通家庭,成长之路更是充满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与艰辛,然而,代代传承的积极向上的好家风,让这个贫困的家庭经受住家徒四壁的考验,最终培育出一颗令世界瞩目的“纳米之星”。
贫寒夫妻含辛茹苦培育“三进士”
近日的早上,踏着初春和熙的暖阳,记者走进了澄海区中信华府卢云峰的父亲卢振岳的家。赏心悦目的花园小区,上下两套组合而成的复式楼房,简洁而精致淡雅的装修,无处不显示出主人生活的宽裕。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卢振岳老人,依然朴朴素素,慈祥的脸上露出安然、恬淡的笑容——房子是一年多前长子卢峰和次子卢云峰共同出资为他和老伴购置的,就是想让辛苦半生的老人好好享受晚年的快乐时光。老人十分珍惜孩子们的孝心,但对于物质却从不奢求,“只要孩子们能进步,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从生下孩子到现在,无论岁月和环境如何变幻,卢振岳夫妻对于孩子们只有世间最纯朴的父子情、母子情。当年这个家共有祖孙三代7口人,卢振岳当中学教师每月40多元的工资,除了生活,还要奉养母亲、供4个孩子读书,家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尽管这样,卢振岳和妻子陈梓芳仍然咬紧牙关,支持孩子们求学。他们深信,知识一定会改变孩子们一生的命运。
孩子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个个勤奋好学。大儿子卢峰先行读完研究生,大女儿卢纯青和次子卢云峰也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化学系和西北大学化学系。1987年的夏天,已经调往澄海法院工作的卢振岳面对着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喜忧参半。虽然他那时每月的工资有100多元,但要供养两名大学生显然捉襟见肘。
为了让姐弟俩顺利上学,卢振岳想尽一切办法。微薄的积蓄加上亲朋的资助,仍然未能成事,他无奈把家中的最后一大“财产”——床板拆下来,卖了28元……就这样东借西凑,姐弟俩终于踏上求学的漫漫长路。
孩子们离家前,卢振岳对姐弟俩说了一句话——“家里一定保证你们吃得饱,衣服破旧点不怕,只要在北方不挨冻就行!”每个月到了发工资的那一天,卢振岳总是将100多块钱分成3部分,50元寄给吉林的卢云峰,50元寄给西安的卢纯青,所剩无多的工资,还有妻子做手工活辛苦挣来的一丁点收入,就是家庭全部的生活费用。
穷孩子艰辛求学登上“纳米”高峰
远在他乡的卢云峰姐弟俩,深知父母每月寄来的50元生活费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他们不敢买一件衣服,裤子破了就用胶布贴上,一日三餐就靠窝窝头、干饭和包心菜度过。除了省吃俭用,他们努力学习,目标就是奖学金!4年大学,姐弟俩几乎年年拿到学校的奖学金,这样他们就可以让父母每月少寄一点生活费给他们,省下的钱便可弥补家用。
穷人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4年艰辛的求学,最终结出硕果。1991年,卢云峰大学毕业,随后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姐姐卢纯青毕业后则分配到广州石化工作。1994年,云峰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投身一门新兴学科——纳米技术的研究。1998年,云峰获得博士学位,开始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应聘成为美国Tulane大学化工系的助理教授。4年后,又被直接提升为正教授并授予终身职位。同年喜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亲自为他授奖。
如今,卢家“三进士”个个事业有成,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大儿子卢峰在汕头大学任教,大女儿卢纯青在广州石化总厂任高级工程师,次子卢云峰更为出色,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纳米技术的研究,现在某些研究项目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两个女人的付出造就卢家好家风
回首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那段沧桑的岁月,像卢振岳一样依靠着微薄工资养活全家的家庭比比皆是,许多人因此放弃求学的机会早早走上社会挣钱帮补家用,但卢家夫妇却矢志不移宁愿家徒四壁也要让孩子们读书,孩子们也不畏艰辛顽强拼搏为国为家争光。这个家庭,充满着一种感动至深的坚韧力量和一股相濡以沫的血脉深情。卢振岳说,这一切,离不开两个女人的无悔付出和言传身教。
“我的母亲一生与父亲相守的时间大约只有11个月,但却无怨无悔地操持着这个家,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她像中国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对于卢振岳而言,父亲只是童年记忆中一个模糊的影子。当时,由于战乱和外交政策等原因,前往印尼谋生的父亲与母亲聚少离多,解放后更是咫尺天涯,他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没有父亲相伴的艰难日子里,坚强的母亲一个人担负起这个家,每天凌晨便到蔬菜集散地批发一点蔬菜去卖,靠这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孩子。购不起大米,母亲便买“薯头”(地瓜磨粉后剩下的渣晒干的薯饼)浸泡来吃,母子俩一吃就是七八年。一直到抗战胜利后邮路通畅能收到父亲寄来的侨批,生活才有了改善。
卢振岳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母亲去拾荒在一个池塘里发现一条浮起来的小鱼仔,赶紧捞起来回家就一丁点大米熬稀粥。那时他只有五六岁,看到有好吃的便忍不住偷吃了一口,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这从未尝过的“天堂美味”吸引住,三两下便把这些稀粥吃个精光。母亲回来看到锅里空空如也,一瞬间脸露怒容,可回头看到孩子,却忍不住泪流满面,抚摸着卢振岳的小脑袋连连自责,抱怨自己让孩子饿着了。
卢振岳说,母亲聪慧好学,虽然没有正式读过书但识得许多字,读书看报样样难不倒她。她十分重视文化,当生活略有改善之后,便立刻让孩子去学校学习。卢振岳就是在母亲的支持下勤奋读书考上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后来当上一名中学老师。他踏实做人、兢兢业业,常常备课至深夜,颇受学校师生的爱戴和认可。
在卢振岳的生命中,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母亲对他乃至他的孩子影响至深。幸运的是,他又娶到了好妻子陈梓芳。那时,卢振岳在外工作,孩子们和妻子、母亲都住在老家,家庭的重担基本落在陈梓芳身上。孝顺婆婆,照顾孩子,下田割稻赚工分,里里外外的粗活重活,勤劳的陈梓芳全扛了。她虽然学历不高,但也和婆婆、丈夫一条心,非常支持孩子们读书,再苦再难无怨无悔。卢振岳的母亲去世前两年多,因摔断腿一直在家卧养,陈梓芳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在床前伺候,夜不安寝端屎端尿直至老人93岁辞世。“那段日子非常辛苦,我老伴的身体,估计就是在那会落下病根的。”说起贤惠的妻子,卢振岳满心感激又深怀歉疚。
孝顺儿子三个月内4次越洋探病母
陈梓芳对家庭的无私付出和对家人的爱、对长辈的孝顺,卢振岳的勤奋、认真、诚信做人,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从小就十分懂事,努力学习、孝顺父母。卢家至今还保存着1979年的一本工分记分本,那时卢云峰仅有13岁,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他一放暑假就和母亲一起下田割稻,赚些工分,为家庭增加一点收入。
卢振岳还记得,卢云峰在澄中读初二时的一件趣事。那一天,云峰到学校食堂吃饭晚了,饭被其他孩子吃了,于是饿着肚子到法院找父亲。卢振岳给了他2角钱去买两个面包,可云峰却只带了一个包子回来。云峰跟父亲说,买包子的时候有一个与他年龄相仿却长得十分瘦弱的男孩一直盯着他的包子看,于是便好心把一个包子分给男孩了。卢振岳知道,云峰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食物需求量大,但依然乐意帮助别人,这份同情心让他感动又欣慰。
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但他们从未忘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血,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父母的身体和生活。在汕头的孩子一有空闲便去探望父母,远隔重洋的卢云峰也是每两三天就从美国打来电话问候二老。两年前,陈梓芳突发疾病在医院住了3个月,卢云峰3个月内4度越洋,从美国回汕头伺奉母亲。每次回去都是神情凝重,一到美国又迫不及待打电话来询问母亲的病情。那一年,他总共8次回汕。
“说起我的这些儿女们,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感念着孩子们浓浓的爱,卢振岳心满意足,脸上写满幸福。
本报记者 刘婉萍/文 袁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