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为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战略部署。几年来,我市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自2009年起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累计选聘531名,目前在岗389名。全市大学生村官投身汕头广袤的农村大地,发挥聪明才智,挥洒青春才华,不断成长成才,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了一曲曲嘹亮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春节前夕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在我市大学生村官中引起强烈反响。3月3日上午,市委组织部召开座谈会,来自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优秀代表畅谈学习总书记复信精神的体会,一股“向张广秀学习,扎根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热潮,正内化为大家坚定的信念。
把优秀大学生推向农村一线
农村需要人才,更需要优秀人才。为选聘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我市注重从源头上把住素质关,明确以全日制本科学历为起点选聘大学生村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鼓励回乡大学生积极参加选聘。认真制订选聘方案,实行职位、条件、标准、过程和结果“五公开”,通过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审核、面试、体检、岗位调剂、考察、公示等8个环节开展选聘工作,确保选聘质量。对每批选聘出来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了解农村情况,熟悉农村工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上岗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玲还亲自与他们进行座谈,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大学生村官的风采,用无悔青春点缀农村绿色的田野。连续两个任期担任村官的龙湖区外砂镇蓬中村主任助理陈文华表示,“‘村官’并非头衔,而是一种期许,是我正在努力的一种状态。总书记对大学生村官的寄语更加坚定了我的信仰,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愿意继续当村官。”毕业于中山大学的佘斯莹更是放弃了就职于暨南大学的优越岗位,毅然回到汕头,投身于家乡的新农村建设。
同时,我市采取结对帮扶、落实帮带责任人等方式,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尽快成长、成才。不少村干部都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他们大胆工作。澄海区东里镇河美村党总支书记陈斯强表示,“党和国家把大学生村官培养输送到基层,我们一定会谨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作优秀人才来使用、当作自家孩子来对待’,尽全力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下基层,接地气,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大学生村官们褪掉了书生气,演绎起全新的角色:民情收集员、村务服务员、政策宣传员、农技推广员、法律协调员……如同一个个活力因子,他们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古老的乡村。金平区东方街道浔洄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郑雅之感叹地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是一个熔炉,一面是锻炼一面是考验。只要本着一颗平常心,以谦虚、主动积极的态度,立足岗位认真负责的去处理每一件实实在在事情,就能在这两年的服务期中收获丰富的人生阅历。”濠江区石街道珠浦社区党委书记黄光立深情寄语大学生村官:“基层是培养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大学生村官只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真正用心投入服务农村生产劳动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才能真正培养起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一个学生娃,到村里能干啥?”农民群众心底最初的一个个问号,如今已变成由衷的感叹号。
规范化管理提升队伍战斗力
为引导村官认真履职,我市规范管理,加强考核,明确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进一步细化大学生村官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和政策待遇落实到位。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和考核办法,开展年度和聘用期满考核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考核。
让大学生村官保持充沛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是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关键。对此,我市建立健全待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安置费、生活补贴、基本保险有关待遇,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好遇到的实际问题。2012年起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助从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到2000元,要求各地要相应落实配套资金,视当地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补助、补贴,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同时建立健全有序流动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扶持,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市委组织部还会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出台政策,从2011年连续五年每年拿出50个名额,择优选聘聘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到镇(街道)人社所工作。
结合学习宣传总书记复信精神,我市把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融入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定期跟踪了解和加强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从家庭的“掌中宝”到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从懵懂的“学生娃”到稳重练达的村干部,从青涩少年到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党和政府的悉心培养,乡村田野的雨露滋养,使一个个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在广阔天地里迅速成长成才。2012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张坚森,在任职的短短8个月以来经历了抗击“8·17”特大洪灾等一个个严峻考验,并得以迅速成长,如今,他已是潮南区峡山街道西沟村的党支部委员。
据悉,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把“人文化”的管理理念融入正在起草的《汕头市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试行)》,创新模式,推行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实行定岗定责,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健全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以更大的力度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等待遇,积极搭建大学生村官成才平台,深入拓宽村官成才出路,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保障跟进到位,不断优化村官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
复信精神鼓舞人心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对她病愈重返岗位感到欣慰,对广大大学生村官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希望全国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连日来,市委组织部积极组织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大学生村官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复信精神,发挥汕头大学生村官官方微博、QQ群等平台作用,开展征集“学习总书记复信精神微体会”、“学习复信精神大家谈”征文等活动,在给每位大学生村官赠送《大学生村官日记》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大学生村官把学习体会融入日常工作,用心记录工作中的点滴感受。
全市大学生村官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复信是2014年新春最美好的礼物,将成为他们立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大动力,将激励他们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多的积极性、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奉献青春。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任潮阳区金灶镇沟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黄凯信表示,“大学生村官之旅既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总书记的复信让我坚定信念,我将一如既往保持工作热情,立足农村,不断进取,为农村建设奉献一己之力。”放弃一线城市优越工作待遇投身农村实践的澄海区莲华镇溪西村大学生村官许胜进表示,“复信不仅是总书记对张广秀的肯定,更是对全国30万大学生村官的肯定。我一定会谨记习总书记的寄望,在农村的舞台上,尽放精彩,让青春无悔。”
本报记者 陈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