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用上机器人,众多汕企仍缺熟练技工

新一代外来务工者陆续返汕。 本报记者 陈史 摄

本报讯 记者陈史报道:从2003年初露苗头至今,我市企业的用工荒已持续十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的不相匹配。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环境不好随时走人,务工者开始“用脚投票”,倒逼我市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记者调查发现,同样是制造业企业,有些缺工严重、陷入困境,有些则用工无忧、相对“淡定”。用工荒连年汹涌的背后,与其说是“工荒重了”,不如说是“转型慢了”。

“今年春节过后,有近半员工没有返厂上班。”这几天,在莲下镇经营着一家玩具厂的陈先生心情郁闷。面对工人的不断流失,他想尽了办法,每年给工人加工资,但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随着出口市场的不景气和各种成本的提高,企业利润逐年摊薄。这几年企业的员工数量已从100多人降至目前的40多人。

此外,除了普通工人,“用工荒”还表现在高端技术工人身上。

“以前的打工仔,如今已经逆袭成了上帝了。”来自福建诏安、和丈夫一起在澄海区凤翔街道开办一家小型模具厂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微型企业,也碰到了用工难的问题。她说,除了小工,有些技术傍身的“师傅工”更是难以侍候,每月7000元以上的工资,每逢淡季,订单减少,更是不能随便得罪这些“师傅工”,每天小心翼翼地对付着,不用工作工资还一分都不能少,要不他们会立马拍拍屁股走人,到时就真的是后悔莫及。

企业效益降低,导致工人增收困难,后者又返过来加剧企业的困境。这种情况在记者的采访中并不少见。

相比而言,像奥飞、骅威、群兴等上规模的企业日子却舒服得多。群兴玩具的副总经理黄逸贤告诉记者,由于公司的福利待遇好,有舒适的员工宿舍、集体食堂,工资也准时发放,同时还为工人交纳了社保等费用,每年的返岗率都比较高。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个新现象——机器人已经崛起。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倒逼不少制造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在骅威科技的生产车间,一排排自动注塑机正在运作,机械臂正代替人力“不知疲倦”地工作。近几年来,已经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使用了包括注塑机、包装机等在内的自动化设备,以解决部分缺工问题。

如果以每人每月30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是9000元。而一个机器人的应用操作可以代替三个工人的活,扣除投入成本和维护费用之外,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0000元以上的工资支出,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20%以上。在澄海负责代理销售工业机器人产品的陈先生认为,机器人能够为企业节约一大笔人力开支,“不过,在玩具行业中玩具装配等工序,企业对熟练技术工的需求仍然比较大,这类工种很难依靠机器工人替代”。

“用工难”已是全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通病,汕头作为玩具、毛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云集的城市,经过多年拼搏和发展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产业集群效益。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科学转型升级,在融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令“汕头制造”提升内涵创造品牌,做大做优工业经济“蛋糕”。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郑钟展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好男人-2011贺岁片

潮语电视剧:选!选!选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