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聚焦“养老”问题 政协委员们纷纷献“金点子”

老人活动室让更多老年人有机会参与到健康有益的社区文体活动中来。 本报记者 林鹏 摄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60.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1.3%,汕头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如何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在此次“两会”期间,委员们结合实际情况,纷纷支招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要“老有所养”:

  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 

  郭琳琅委员认为,应加大在职业技术院校培训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力度,统筹策划,整合资源,推动和促进职业技术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蔡苗委员则建议,政府部门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拨付养老调剂金的同时,可尝试发行“养老专项福利彩票”,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养老发展资金。

  黄锐辉委员建议我市应以创新思路,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他指出,汕头是滨海城市,气候宜人,是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城市,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和政策优势,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在南滨片区成片规划建设高端老年公寓,与正在建设中的汕头市社会福利中心相配套,建设康复疗养院、老年人公园、特色商业街等,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吸引全国更多老年人来汕落户居住,建设养老服务示范区。另外,他认为应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改革,以公建民办的方式实现养老市场化,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要“老有所乐”:

  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问题,吕伟彬委员建议,应充分利用各住宅小区现有的设施,在各住宅小区建立“老人乐园”,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聊天、娱乐的场所,为居家养老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居家生活环境。

  刘庆丰委员则指出,我市中心城区真正属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相对偏少,各街道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活动娱乐需求。一些退休老人只能在步行街、人行道等地方聚会、喝茶,遭受风吹日晒。建议加大力度推广金平区金厦街道百合社区的做法,让每个社区既有老年人活动室又有室外活动场所,配套报纸、杂志、电脑、各种运动娱乐器材,让“老有所乐”落到实处。

  要“老有所用”:

  让有能力的老人发挥“余热”  

  “现在很多退休老人以前是医生、教师或者艺术家,他们的学识和技能对于社会依然宝贵,应该让他们老有所用。”陈旭鹏委员建议,政府可以尝试在基层社区居委派驻专门的“养老专员”,负责统筹管理社区里的养老问题,有组织地引导安排身体较好的相对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让老人们互帮互助;同时,还可以组织退休医生、教师或者艺术家等充分利用自己所长,为其他老人义诊、授课或者进行艺术熏陶,真正实现老有所用。

  要“老有所学”:

  加强老年大学师资增加学位 

  如今,不少老年人退休之后报读老年大学,学位不足成为老人们迈入“老有所学”的一大门槛。刘庆丰委员建议选择一所地点比较中心的闲置小学,将其改造成老年大学,并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我市中心城区退休人员求学需求,让“老有所学”落到实处。靳芳委员则提出,希望能由政府牵头,在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下,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时间统一规范化使用私营文化培训或健身场所等,供老年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以期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师资力量。

  本报记者 邓丹丹 方晓F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幼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西游记(第三集)

潮汕搞笑短剧:大人物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