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崔静、杜宇)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14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临时救助专项资金,保障群众遭遇临时性困难时的基本生活。
窦玉沛说,我国建立的低保制度使一些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困难家庭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家庭收入虽然高于最低保障,但因为特殊原因,实际生活也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政部正在指导各地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据窦玉沛介绍,临时救助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为家庭有重病人、孩子上学支出数额较大而陷入贫困的“支出型贫困”;二是因为火灾、交通等意外事故导致家庭出现的暂时性、阶段性贫困,即“急难型贫困”,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的情况。即将公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对临时救助对象的范围作出准确界定。
窦玉沛说,临时救助带有托底线、救急难的特点,有时遇到特殊情况,应该简化救助的审批程序,甚至后置审批,这给基层的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经办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民政部将严格审批管理,保证不发生违规违法和权力滥用问题。
在经费保障方面,窦玉沛表示,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将临时救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为了防止申请低保的过程中出现“骗保、漏保、搭车保、人情保”等问题,民政部正在全国试点建立申请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预计这项机制将在2014年底前在全国70%的市县区建立,到2015年底在全国全面建立。
这是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窦玉沛说,所谓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就是申请社会救助的人员要声明自己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民政部门将他们声明的财产状况与车辆、房产、金融、保险、工商、税务、公积金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掌握的信息进行比对,看其个人申报的情况是否准确和完整,然后再结合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民主评议等举措,判定其准确的家庭收入情况,综合评价申请人是否能够享受低保,并确定其在低保中领取的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