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60.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1.3%,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昨天下午,市政协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为题召开专题座谈会。来自各界近30名政协委员及特邀代表出谋献策,把专题座谈会办成了一个“群智会”。市领导郭大钦、徐凯、林合坤,市政协秘书长谢永忠出席座谈会。
建立“长者呼援服务”系统
宁怀姬委员建议,要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居家养老邻里相帮指导、管理和网络服务,逐步扩大社区邻里为老服务队伍,探索建立邻里为老服务补贴制度。通过建立联系卡、服务指南、居家养老服务手册、服务记录、服务员工作职责等制度,实施邻里互助养老。
周茹茵委员建议,每年可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投入到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之中。借鉴广州、香港的做法,建立“长者呼援服务”系统,提供“有求必应”、“订单式”的养老服务。试点由政府购买服务,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助。
南滨片区规建高端老年公寓
黄锐辉委员建议,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在南滨片区成片规划建设高端老年公寓,与正在建设中的汕头市社会福利中心相配套,延长产业链,建设老年病院、康复疗养院、护理院、老年人公园、老年人超市、特色商业街等,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建设养老服务示范区。通过公建民办,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改革。政府还应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养老机构建设中来。
特邀代表蔡木通建议,将一些年代较久的小区改建成老年人公寓,把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集中住在一起,然后设立乐龄中心(管理处),统一管理,平常老人自己在家里起居,空余之时可到乐龄中心看书报、打牌、娱乐等。老人公寓中装置呼叫铃,当发生困难或意外时,能及时通知乐龄中心,乐龄中心将派工作人员前往照看处理。
推动开发“养老住宅”
钟通委员建议,我市应发挥自然环境优越的长处,推动开发“养老住宅”。政府应在用地规划上给予政策性倾斜,在配套设施上给予政策性补贴,从而推动养老和地产开发相互促进。同时,将养老配套设施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必要条件,促进养老房产的开发与建设步伐。
中职学校培养养老服务人才
王怀英委员建议,可由我市中职学校培养社区养老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高职院校应加快开设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争取发行“养老专项福利彩票”
蔡苗委员建议,选择运行比较规范的“老年星光之家”进行试点,升级为“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休闲、娱乐、交流、健康咨询、保健、钟点劳务等服务。可争取上级批准我市发行“养老专项福利彩票”,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养老发展资金。
闲置校舍办成老年大学
刘庆丰委员说,目前,我市中心城区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小、班次少,到老年大学报名读书往往被告知要等,原因是没名额。建议选择闲置学校改造成老年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我市中心城区退休人员需求。
多层加装电梯实现居家养老
陈刚峰委员提出,2003年以前我市建成的多层住宅,基本上都未设置电梯。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是实现居家养老的一项关键工程,建议市政府把解决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的问题,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计划。
副市长徐凯回应:
建立家居养老网络平台
下阶段,我市将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多形式养老服务。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服务于家居养老的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平台,使现代科技更好服务于养老事业。通过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机构。以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在我市设立汕头经济特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为契机,利用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全国示范性社会福利中心和康复养老医院,建设汕头养老服务示范性工程,提升我市养老服务档次。 本报记者 曾漫路 张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