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玉璇)春节期间,外出工作的儿女陆续回家团圆,家里人多热闹,而节后儿女又陆续离乡,热闹的家又渐渐回归平日的安静,前后强烈的反差,让不少空宅老人深感不习惯,甚至出现忧郁症等“节后综合症”。
陈姨老伴几年前已去逝,一双儿女都在广州工作,陈姨在广州住得不习惯,于是回到汕头独自居住,平时就一个人过日子,偶尔和邻居、朋友一起去公园晨炼,倒也过得自在。每年春节,儿子和女儿都会陆续回来家里和她团聚,今年家里特别热闹,儿子和女儿都是一家三口一起回来的,家里从原来只有一个人变成七个人,原来空空荡荡的三居室住得满满的,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而且不时夹带着小孩的笑声和哭声。平时晚上都是8点多就睡觉的陈姨“舍不得睡”,每晚都和大家熬到11点多,每天早上又一大早就上市场去买一大堆好吃的回来,然后开心地忙活上一整天。儿子儿媳在大年初六先回去了,女儿也在元宵前回程,家里一下子只剩下陈姨一人,当晚,巨大的落差让她心理上很不习惯,一夜无眠,加上连日的睡眠不足,第二天陈姨就感觉自己病了,本来打算早上起来和邻居去公园晨炼的,谁知却头晕难忍起不得床,一直躺到中午才忍着不适起来煮了点白粥随便吃了。中午的时候,女儿打来电话,陈姨都不敢告诉她自己的身体情况。
记者了解到,像陈姨这样的独居老人目前为数不少,从节日的热闹回归节后的寂寞常常让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失眠、焦虑、“总是想哭”等“节后综合症”,有的还忧郁成疾,而不少在外工作的儿女们对此也深感无奈。
在深圳工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春节长假结束,他乘动车回深圳,老父亲执意要送他去动车站,杨先生说,虽然父亲口里说着去见识见识动车,实际上却是舍不得他离开,找借口多和他呆多一会儿。知道空宅老人节后不适应,不少外出的儿女能做到的就是多打电话回家,拉近老人和他们的距离。今年,有不少子女都把智能手机当作新年礼物送给老人,教他们视频通话,目的是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让老人时时看到自己的样子,以此来抚慰老人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