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陈史摄影报道:昨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千里寻人只为还债”为题,报道了浙江温州商人谢岩斌欠债18年后终于找到了二名我市澄海区的生意伙伴,成就了一段“苦寻债主”归还18多万元欠款的佳话。谢岩斌的诚信与两名债权人辛扬德、林榜雄的豁达、宽容,感动了无数人,澄海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人民向他们学习。
昨晚的《新闻联播》用了2分22秒播出这则新闻,还配发了“编后话”,可见央视对其重视程度。本报在2月8日第二版就以《18年前欠款18万多 如今千里迢迢送钱来》为题报道了此事。
大约在18年前,谢岩斌与澄海的辛扬德、林榜雄有羊毛衫的生意往来,并欠下了他们30多万元的货款。后来,谢岩斌的生意出现严重亏损,不得不改行谋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曾断断续续支付了一部分欠款,但还余下18万债务。近年来经济状况有了改善,他便萌生了还钱的想法。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辛扬德、林榜雄的联系方式都已改变。今年春节,谢岩斌决定亲自来澄海实地寻找债主,了却还债的心愿。
正月初六,谢岩斌来到了澄海,但10多年来澄海城区的容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谢岩斌根本探访不到当年的两位生意伙伴,无奈之下,他来到澄海公安分局澄华派出所求助。接到谢岩斌寻找债主的特殊求助,派出所值班领导和民警均深受感动,热情地为他提供帮助。根据谢岩斌口述的债权人姓名,民警检索、查找了大量同音、谐音姓名居民资料,经过一番甄别、辨认,并通过村居干部联系本人确认,至当天下午5时许,民警终于协助谢岩斌找到债权人辛扬德、林榜雄。
双方见面,辛扬德、林榜雄既意外又高兴。两位债主十分感慨,辛扬德表示,自己也是生意人,自身经济也不是很宽裕,后来知道谢岩斌生意失败,无力还债了,就抱着“有来无勿”的心理,也从不向谢岩斌追讨。连谢岩斌写给他的欠款凭证也丢了,压根都想不到十多年后谢岩斌居然“还债上门”。林榜雄也表示,当年被谢岩斌欠下这笔货款后,自己生意也陷入了困境,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宅以10万元价格卖出,以偿还自身的债务。尽管如此,有人对他们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劝他们上门讨债或通过法律途径向谢岩斌追讨欠款,但他们都置之一笑。本报明天将继续追踪报道澄海“债主”豁达待人的故事。
记者手记:在全国人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澄海人以一个传奇故事作了生动诠释。“该还的还了,才心中无愧。”谢岩斌这番话说得好。人无信不立,诚信氛围至关重要,但归根到底,诚信仍是一种个体道德范畴。构建诚信社会,社会环境的外在约束,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实现。而债权人辛扬德、林榜雄面对债务人的生意失败无力还债,以豁达宽容的心态对待之,以文明友善的心理期盼之,这不正符合汕头人“海纳百川”的精神?他们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信誓旦旦,但他们淳朴的心和信念让人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