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如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三大建设,加快“两港经济”建设进程,成为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热点话题。
代表、委员们认为,今年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全面加快“三大建设”及“两港经济”建设,为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粤东上善之区夯实坚实的基础。
交通枢纽提升揭阳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确立了粤东交通枢纽地位,城市形象越来越好,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此感到自豪。
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揭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善初说,我市近年来抓住全省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努力把揭阳建设成为海陆空四通八达、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完备,紧密连接珠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粤东交通枢纽,提升了区位优势和城市形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林耿城代表认为,2013年至2018年,全市计划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个,总投资规模837.13亿元,这批项目建成后,我市将形成“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的交通网主骨架,实现机场、海港直接通过高速公路相连,实现高速路网与城市路网紧密衔接,揭阳交通地位将显著提升,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竞争实力将更加突出。
产业园区要探索多种开发模式
产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载体,规划和建设好园区是实现工业大发展的希望所在。如何推动产业园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代表、委员纷纷把脉开方。
陈永年代表认为,通过产业园区这个平台,将激发各地产业引进大竞赛,促进产业合作和国际合作,助推我市抢占产业微笑曲线双高端。可以预见,产业园区建设将加速我市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实现“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的目标。
黄得辉代表建议要探索多种园区开发模式,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支持优秀园区上市融资;要努力通过园区集中进行技术、物流、资金、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方位配套,集中精力发展主题产业,力争做到规划一个产业园区,引进一批企业,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城市扩容提质要坚持规划先行
如何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是代表、委员关注的另一个热点。
蔡汉春代表说,城市扩容提质要坚持规划引领与基础先行相统一、产业带动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力加快城市道路、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努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城镇综合管理,努力营造整洁美观、卫生文明、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
吴良锋委员说,大南山侨区要抓住新的机遇,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建设侨区新城。一是加强中心区规划管理,对龙江中游一河两岸、主干道两侧、旅游用地周边等重点地带的土地资源严加管控,有序使用,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做好道路绿化,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加强道路绿化与立体绿化,创建清洁卫生新侨区,大力改善侨区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屏障。
凝聚力量推动“两港经济”大发展
“空港经济”和“海港经济”的全面建设,为我市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少代表、委员就如何凝聚力量推动“两港经济”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李丽曼委员建议,要广泛动员、发动海内外侨胞参与“两港经济”建设,积极向海内外侨胞宣传揭阳良好的投资环境,激发海内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与海外社团组织的联系,积极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侨联的人缘、血缘、地缘、业缘等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揭阳跨越崛起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要增强为“两港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穿针引线,招商引资。
黄少波委员说,惠来已对新一年加快发展海港经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和动员,海港经济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者。他建议,要向各界人士及海内外人士宣传“海港经济”建设的意义,凝聚更多的力量参与“海港经济”建设;要继续做好“乡贤回归”工程,动员更多乡贤回乡投资创业;要做好服务工作,助推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市区北河北岸绿水蓝天的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