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雾霾天气频繁出现,雾霾已经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成因之说也是众说纷纭,那么,到底雾霾是什么?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指在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
雾霾的主要成份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也就是我们统称的雾霾天气。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2.5又称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就是说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它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大约占到70%以上。PM2.5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许多金属元素、化学物质和多种病原微生物等有毒物质的载体,能在空气中以悬浮状态停留很长时间。这些有害物质成分进入人体的上呼吸道、肺部甚至其他脏器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雾霾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近期南北大范围尤其是南方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有四个:高空较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地区较多的“二次污染”人为排放、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以及南方长时间的“静稳天气”。 “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治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是一场全民需要参与的“呼吸保卫战”,也是攻艰战,更是持久战。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法律标准和区域联防等十个方面对大气治理作出要求,让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能源结构变得更加迫切。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当呼吸新鲜空气逐渐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愿望时,无论是更多地参与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还是自觉远离烟花爆竹、露天烧烤等,都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无论如何,雾霾天气的预防和治理,是一个全民绿色运动,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方面齐心协力、全民参与。
据悉,我市从2013年11月1日起,根据相关规定,开始对未取得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在用机动车实施全天24小时限行措施,以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今年1月1日起,我市正式按“新国标”向公众实时发布7个区县空气质量状况,市民可以从我市的环保公众网或国家、省官方环境监测平台查询到我市各地空气质量指数(AQI)和PM2.5等相关实时监测数据。
(陈晓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