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家乡过大年”成为许多在外游子心中最大的梦想。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潮汕人只能选择在他乡过年,那么,他们过年的情况怎样呢?春节期间,本报多名记者远赴北京、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与当地潮汕人一起过大年,感受他乡过年的气氛。
“家乡味道”弥漫异乡年夜饭
本报讯(记者 李晓颦 摄影报道)蛇年除夕,记者飞越千山万水,与远在京城的妹妹及家人团聚,尽管离家遥远,但一桌浓浓“家乡味道”的年夜饭,却让身在他乡的记者及家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北京的除夕充满浓郁的年味。夜幕还未降临,远近的鞭炮响声早已此起彼伏,而妹妹家中,“围炉”的火锅也已烧开,看一眼餐桌上的食材,未及动筷,“家乡的味道”已在舌尖上弥漫开来。当晚,年夜饭上唱主角的食材首推来自汕头的牛肉丸(上图),个大、弹牙,咬一口,筋道十足,就连蘸料也是地道的汕头沙茶酱,简直就是绝配;久居京城的妹妹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竹笋,虽然时下难以吃到新鲜的竹笋,但妈妈捎来的笋干也聊慰远念,那份清香仿佛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是记忆中家的味道。
年夜饭是家乡味道,待客的茶点也是如此。揭阳炮台的南糖、达濠黄源盛酥糖、潮州西新腐乳饼、还有潮阳金灶的青橄榄……就着浓浓的工夫茶,已然令身处异乡的一家大小恍如梦归故里。
香港人过春节多姿多彩
本报讯(记者 刘婉萍)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即使在西方文化“浸润”多年的香港也是如此。连日来,记者在走访香港时发现,这里的潮汕人过春节同样多姿多彩,派利是、观烟花、拜大仙、走亲戚……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其乐融融。
年近古稀的魏阿婆祖籍汕头潮南,从十来岁随父亲到香港定居至今已近一甲子,但她身上仍保留着许多潮汕人过节的传统。在汕头,每到春节,长辈总会给家中的小孩或未成家的晚辈数额不等的压岁钱,魏阿婆也一样,不过方式和对象略有不同,除了自家的晚辈、小孩,还会给其他人“派利是”。大年初一一大早,阿婆便手攥着厚厚一叠“利是”到住宅楼下的管理处给保安员、清洁工等拜年并派发“利是”。
每年春节,香港政府会安排花车巡游、大型烟花盛会等活动,观赏这两项活动同样也成了不少港人过节的“重头戏”。大年初三,不少人选择在这一天到庙宇拜神祈福,也有不少人涌入大型综合商城逛街购物。记者看到,由于许多街边店尚在放假中没有开放,这一天的港岛因此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路上除了公交车站罕见“闲逛”的人流,显得有些冷清,可一进庙宇、商城,却是人山人海,香港“购物天堂”的魅力展露无遗。
南洋吹拂着吉庆“中国红”
本报讯(记者 郑于蓝 摄影报道)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于生活在马来西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个华人众多的国度,春节已经成为一个法定节日,拜神祈福、吃团圆饭、派红包、逛庙会,除了没有机会享受长达7天的假期外,年俗几乎与中国无太大差异,过年气氛也毫不逊色。今年,记者也飞往马来西亚过大年,感受南洋风吹拂下的那一抹吉庆祥和的“中国红”。
大红灯笼是马来西亚华人过年最为醒目的标志物。从首都吉隆坡到各地华人聚居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灯笼。街道张灯结彩,成千上万只灯笼高高悬挂,烘托喜庆,尤其是在夜幕降临时,万盏灯笼齐明,红红火火的场面颇为壮观。华人家门前贴上的年画和春联,散发着浓厚的中国味,各大商场布置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金童玉女拜年图,为节日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庙会人流如织,舞龙舞狮,唱大戏,放鞭炮,还有“财神”向华人及游客拜年(上图),热闹非凡。
马来西亚潮籍乡亲告诉记者,在马来西亚,过年依旧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习俗。除夕夜,一家老小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有些长辈还会亲自下厨露一手,制作传统糕点,烹饪潮汕菜;大年初一,华人一般呆在家中接受其他民族如马来族、印度族同胞的拜年,年初二以后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过年的这个味从未改变。
马尼拉唐人街年味十足
本报讯(记者 杨立轩)春节既是团圆时刻,也是国外唐人街生意最旺的时候。这个春节,100多名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经商和生活的华人,放弃与家乡亲戚朋友团聚时间,留守他乡一边赚钱,一边感受浓浓的新春气氛。
利用新春出游机会,记者特意来到马尼拉的唐人街逛一逛。大年初四,这里依然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新春景象,大街小巷挂满了年味十足的大红灯笼,道路两旁的商家几乎都正常营业。来自澄海隆都的金维和在唐人街上开设饰品店,过去几天他每天一大早就打开门做生意。金维和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大批游客涌向唐人街,是一年中生意最旺的时候。为了不错失这个赚钱机会,他与儿子放弃回乡想法,一起留守菲国过新年。除夕夜,唐人街上的游客人山人海,生意大好,金维和与他的儿子忙到只能叫外卖填饱肚子。到了大年初一,唐人街还进行了舞龙、舞狮等传统迎春节目表演,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与家乡相似的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