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685公里——这是四川绵阳到广东汕头的距离,这也是11岁“留守儿童”张竹清和外出务工父母的距离。年味浓,人情味更浓!就在马年新春到来之际,热心企业家和媒体记者帮助这名思念父母的女孩圆了梦——来汕过年。来自社会人士的大爱将这一千多公里缩短到“零”,让这个家庭“马上”团聚。
“今年在汕头和爸爸妈妈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今年大年三十,对于11岁的四川女孩张竹清来说,是个难忘的除夕——在热心企业家和媒体记者的帮助下,她从绵阳千里迢迢来到在汕务工的父母身边过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分享潮味和川味结合的特别团年饭。
10年间只见过父母6次面
四川绵阳安县秀水镇群益村是个有着40名留守儿童的村子,张竹清的家就在这里。年仅11岁的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当城里的同龄人放学回家玩平板电脑,吃上热腾腾饭菜时,小竹清得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对她来说早已十分拿手。忙碌之余,小竹清就会坐在自家门槛上,望着远方,思念正在汕头打工的爸爸妈妈。
早在10年前,小竹清1岁多的时候,她的父母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南下务工。2003年,小竹清的爸爸张海良和妈妈黄义秀先后来到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厂工作,他们工作认真,生活节俭,为的就是多攒一块钱,让女儿生活得好一些,让年迈的双亲安享晚年。
十年间,张海良夫妇回四川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只见过6次,来过汕头1次。”小竹清带着少女的羞涩,但谈到爸爸妈妈,她却表现得很主动、很认真。在小竹清的印象中,最难忘的要数2008年“汶川地震”后,妈妈亲自到绵阳把她接到汕头,生活了两个月。待在父母身边,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光。而母亲温暖的怀抱,让她惦记又向往。
过去几年,张海良夫妇几乎每隔两年才能回一次家乡,每次1个月的相聚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距离过年没几天时间,放假不久的竹清接到了爸爸妈妈从汕头打回老家的电话,听筒那头,爸爸无奈的声音在竹清耳边响起:“今年手头不宽裕,就不回去了……”听到这个消息,竹清心情低落了许多——“我真的很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
热心人士助留守女孩圆梦
正当小竹清十分失望的时候,当地安洲驾校的负责人李先生和在东莞办厂的四川老乡赵先生等热心企业家和汕头第一网(e京)、四川在线绵阳频道、四川在线天府社区的媒体记者发起资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的活动,小竹清被幸运选中。
1月26日,小竹清收拾行李,踏上了与父母团聚的旅程。李先生专门挑选了家乡的腊肉、腊肠,开车送竹清到成都双流机场。四川在线的记者薛世荣陪伴竹清登乘飞机。当他们达到潮汕机场的时候,张海良夫妇已经等候在机场。小竹清一见到父母,立刻蹦起来,扑上去拥抱他们,大喊“爸爸、妈妈!”
1685公里!小竹清在热心人的帮助下,跨越了一千多公里的距离,终于与父母团聚。此时此刻,张海良夫妇又感动又感激,他们连连向护送竹清的热心人道谢。
新年心愿“牵着爸妈去看海”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摆糖果,年味渐浓。记者来到张海良租住的莲下镇云二村,小竹清正帮着爸妈准备年夜饭。“有竹清爱吃的鱼,有家乡特产腊肉肠、有老家少见的虾,还有自家种的青菜……”张海良边忙活边说。
张海良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租住了9年,院子里大多是同个厂的老乡。房子很简陋,却因小竹清的到来显得温馨。记者看到,大约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迷你旧冰箱,桌上放着小竹清带来写作业的课本,墙上挂着竹清从老家带来的腊肉肠。
黄义秀从家门口菜地里摘来自家种的青菜和葱,小竹清主动接过去洗。看到女儿懂事乖巧,张海良和黄义秀都很欣慰,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和记者聊天之际,黄义秀从屋里拿出一条彩色围巾,兴高采烈地说,这是女儿送给她的。说着,洗完菜的竹清赶紧过来把围巾给妈妈系上。
依偎在父母身边,小竹清一脸满足。虽然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但她已经很高兴了。“要谢谢叔叔们,他们连返程机票都帮我买好了。”竹清说,新年最大的心愿是和爸爸妈妈去海边看看大海。而张海良夫妇也已经答应她,春节一定带她去莱芜逛一逛。
本报记者 方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