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4日情人节,汕头大学22名师生在经过一年多的选拔、训练后,将启程前往阿根廷乌斯怀亚,从那里乘科考船赶赴南极的“情人节之约”。汕头大学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所组织师生前往南极科考探险的高校。师生们经受严寒考验,沿途将体验极地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近距离接触企鹅、海豹等野生动物,并访问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考探险活动。为让更多师生受益,学校还专门围绕南极科考项目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汕大师生的“极地学府”。
在训练营中实践与学习
每年的2月是南极的夏天,但要在南极的气候环境下开展各项科考活动,仍是不小的挑战。为此,汕头大学在出发南极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组织科考队员赴汕头南澳岛、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广东七目嶂、香港、吉林长白山等地参加交流活动与进行户外技能培训,为完成南极科考探险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澳训练营选拔中,训练场地由陆地转向了海洋,训练环节包括孤岛寻食、野外生火煮食、急救演练、出海测试和分享会。有参赛者在微博中写道:在没有火没有房子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更能体会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动脑去解决平时看似很容易的事情,这确实是难得的体验。
去年8月,汕大南极科考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极端气候培训。在夏日炙烤下的沙漠热浪滚滚,大家分成两队玩抢凳子游戏,这个游戏在沙漠里玩特别难,沙丘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去,跑不到五分钟就感觉腿开始发软,连参加过马拉松比赛的男生都觉得累。南极科考队竟然还在沙漠里遭遇暴风雨,“我们躲在帐篷里感受沙漠的疾风骤雨,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三女生刘冬明参加这些培训最大的体会就是,不仅仅体能和装备很重要,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和熟练应用各种野外生存技巧更为重要。
科考队远征南极前的最后一次训练活动是赴吉林长白山开展雪地生存训练营。在为期4天3夜的训练营中,科考队员除了进行体能训练之外,还掌握了冰雪地理地貌行进、宿营、休息技巧,以及做雪鞋、挖雪洞等户外求生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已经蓄势待发。
“极地学府”让更多师生受益
据科考队介绍,此次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由18名学生和4名教师组成,全部在汕大师生中遴选产生。参赛师生独立完成科考计划书的撰写,并接受全校范围内的投票,经筛选,124位参赛者进入体能测试环节。在经过包括游泳、负重跑、定向越野等项目的体能测试后,参赛者还要参加南澳训练营选拔,最后通过终审面试确定科考队员名单。
独特的“极地学府”对于科考队员是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入选师生,普通的汕大师生,甚至汕头市民也在此次项目当中获益良多。从去年底至今,学校围绕“2014南极科考探险项目”开展一系列校内外的教育活动。学校邀请了多位有丰富极地经验的专家学者到汕大开设讲座、传授经验,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踏足勇闯地球三极的中国女性李乐诗博士,野外医学之父、国际野外医学协会创始人之一兼现任主席David Johnson等。以“极地、海洋、环保”为主题开设课程,惠及近300名学生。
本报记者 李伟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