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提交给省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在这个“汕潮揭”发展的新机会面前,“汕潮揭”该如何把握?又该如何从过去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领导看汕头:将借新战略平台改革创新
“现在汕头特区的发展与同期设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比,有较大差距。对此人们十分关注,网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汕头人在本地发展慢,但到了海外或是外地就发展得较快?这跟潮汕人的性格有关吗?您认为具体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汕头的发展?”16日是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汕头代表团“团组开放日”,记者把读者的这个问题,带给了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和市长郑人豪。 对于落后的原因,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认为是多方面的,“汕头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平台,争取国家的支持,特区的名称就只剩下一个牌子。深圳有个前海,珠海有个横琴,而汕头港20年前十分繁华,但由于汕头深水港没有及时改造升级,导致出口的物流三分之二必须转到深圳、厦门,贸易发展很受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汕头的交通不发达,高速公路、深水港都要加大力度建设。有港商反映,回潮汕太不方便,一般要五个多小时,一堵车就要七八个小时,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但他认为,要对未来汕头的发展有信心,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特别是在看清问题后,明确汕头发展的目标,利用新的战略平台推动改革和创新,“《广东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省政府已审议通过了,目前产业发展、区域建设用海、基础设施等三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同步推进。还将在海湾新区3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规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陈茂辉透露说,前年在深圳召开的侨乡会上,统计出我国华侨的资产有5500亿美元,其中潮汕华侨占3500亿,“要充分利用侨资,推动汕头创新发展,使汕头的产品可以通过新搭建的平台走向东南亚甚至全世界。” 他同时提到,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吸引国外老板来投资,审批制度要改革,要更快捷方便,要做好服务;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制假售假,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 汕头市市长郑人豪认为,目前全国有80多个城市都有潮商会。“潮汕地少人多,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接近600多万人,这决定了潮汕人要向外发展。”不过他也坦承,在主观上,汕头确实错过了很多产业发展的机会,没有及时转型升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汕头近十年来没有建过一公里的高速路,近30年来一直靠一条深汕高速,这种情况下不落后才怪。交通是命脉,必须补上这一课。” 他表示,本届政府在改善硬件方面力度很大,近三年投资520亿元,推动36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现在汕头同时有四条对外的高速公路在修建,汕揭、汕湛、潮惠、揭惠高速汕头段全面开工,到十二五期间,汕头每平方公里的高速路会远远高于珠三角城市的密度,形成城市之间半小时、一小时城市经济生活圈。同时厦深铁路联络线方案也获省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批复。
专家说汕头:要突破体制机制的“落后”
汕头发展缓慢,“汕潮揭”的整体滞后,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专家又是如何解读潮汕30年的发展?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表示,四个特区的政策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比发展条件,汕头原来是地级市,珠海是县城,深圳只是个小渔村,相比较而言,在发展初期汕头的条件是较好的,可为什么只有汕头没有发展起来?原因非常复杂,“我个人感觉,最主要还是开放度不够。”他举例说,比如深圳,吸引来全国的人,也吸引来全国的资源;厦门珠海也一样,“因此你会发现,吸引外来人口越多的地方,也是吸引外来资金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发达、成就最大的地方。” 汪一洋分析说,潮汕文化比较抱团,在国外的好处是大家相互支撑、同舟共济,但在内部又相对比较封闭,对外部排斥,因此开放度不够,吸引外来人才和外来资金不够,深圳有一千万外来人口,珠海有一百来万外来人口,厦门也有一两百万外来人口,潮汕基本没有吸引多少外来人口。 此外,大家在闯世界的时候,行业互助相互抱团,但如果在国内发展也相互抱团,那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排斥了外来的东西,所以吸引外来人才越多,吸引外来资金越多,才能发展得快。“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放度不够是否与潮汕文化和潮汕人的性格有关系?汪一洋认为,不能这么说,因为潮汕人在海外那么成功,也是潮汕文化和潮汕人的性格支撑起来的,为什么在国内就不成功呢?“我觉得还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相同的政策,甚至比较优越的条件,30年过去以后,却比别人落后,说明体制机制上尤其是怎么利用好政策上出了问题。”他认为,潮汕地区没有人做实业,喜欢搞贸易,赚快钱,这种心理导致没有大的企业家在那里生根发芽。没有外来人才,也就没有外来资金,也就没有外来企业。再加上潮汕地区的营商环境不太好,所以本地人不愿意在本地投资,而去外地投资,以致造成现在的发展情况。省委为何要提出创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因为营商环境也是一种优势和资源,潮汕地区各个方面都弱一点。 “突破口肯定还是在体制机制上,体制机制不行的话,光靠人是不行的。不是哪一届政府、哪一个人不努力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汪一洋指出了潮汕破局应该寻求的解决之道。 (据《羊城晚报》)
代表谈潮汕:突破口在政策和交通两方面 汕头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广东彩珀玩具实业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金春霞说,潮汕地处广东一隅,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由于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受到制约。以她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员工每年春运订团体票都比较费劲,员工中不少人回家,企业要先替他们包车坐到广州,再坐火车转回他们家乡,既费钱又费时间,虽然企业给出的薪酬跟“长三角”相比并不差,但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慢慢地他们就不选择汕头了。企业统计显示,一年期新员工流失率约12%,由于玩具企业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熟练的员工,这多少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而在引进高端人才上,还是因为汕头交通不便的原因,人们更喜欢选择广州和东莞,“我常常问他们为何不来?回答都是‘太远了!不方便!’所以我特别希望政府能加快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说起潮汕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外地人对潮汕人“不守规则、爱搞关系”的判断,来自揭阳团的省人大代表、揭阳商会会长林榜昭很不认同,“潮汕文化是好的,不然不可能那么多潮汕人把生意做得那么大,做到全世界。”他认为,潮汕地区“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还是政策和重视问题。“我觉得从这两年来看,省委省政府对粤东粤西的支持力度很大,经济应该会很快上来,突破口在政策和交通两方面”。 潮州代表团一位不愿具名的实业家代表也告诉记者,潮汕发展滞后,原因是留不住人才,这位代表表示,他准备在分组讨论时提出建议,在发展硬件的过程中,也要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