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我市地下管线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系统性,供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部门各自为政,地下管线繁乱如麻
金凤路桥在施工时,就发现地下有22万伏的高压电线以及自来水、电信、移动等管线,涉及单位多达17家,管线在地下已经织成“蜘蛛网”,杂乱无章争抢城市有限地下空间
近日,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不仅敲响了安全警钟,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和规划问题的关注。地下管线是隐蔽在地下的“大动脉”,管道中的“血液”维持着城市机体的正常运作。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市地下管线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系统性,供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部门各自为政,地下管线繁乱如麻。有专家建议:利用特区立法权,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试点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各类管线纵横交错 织成“蜘蛛网”
“地下各类管线纵横交织,用一团乱麻来形容绝不为过。”金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凤路桥在施工时,就发现地下有22万伏的高压电线以及自来水、电信、移动等管线,涉及单位多达17家。由于各类管线安装的年代和路线不同,安装单位各自为政,管线在地下已经织成“蜘蛛网”,施工中往往受到供水、排水、燃气、供电、光缆和电缆等许多管线制约,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各家管线单位。据介绍,由于管线较多,施工单位在施工时都要小心翼翼,准确施工,避免影响其他管线的正常运行。
地下管线盘根错节,而且管线埋设深浅不一、纵横交错,即便拿着管线设计线路图,但往往有很多管线不知道它能走到哪儿,造成迁移工作非常困难,许多市政工程在施工中才发现这里有水管、那里有电缆。
“由于地下管线太多阻碍了打桩,我们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来协调地下管线的各个单位,而打桩施工仅用了3天。”市城管局市政科科长何玩松介绍,金砂东路人行天桥工程前期工作都是在协调各个部门进行地下管网的迁改工作,做好两侧妨碍桩基础施工的供水管、电力管道、燃气管道以及各种通信管道的迁改或保护,只有这些工作完成后桩机才能进场施工。
何玩松说,小小的人行道下管线多得让人头疼,几乎每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就有十根左右的管线,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地争抢着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往往晚来申报敷设管线的单位都没有了位置。
统筹建设地下管线 没有法规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2年,由市城管局组建成立了“市城市管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对电信、移动、联通以及有线电视等弱电地下管线实行统一建设,同沟共井,建管结合,把多家管道一次性同沟敷设,减少占用地下空间,统一设置检查井,减少了路面五花八门的“膏药盖”,提高步道整体效果,统一维护管理,避免了管线单位各自为政而产生的问题。据了解,该中心成立10年多来,新建和随道路改造建设,共敷设弱电管线长约500公里,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现在马路随意“开膛破肚”少了,也避免重复开挖。
“实施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统筹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市城市管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曾向颂告诉记者,目前市区的排水、给水、电力、燃气等各类地下管网由于专业性强,而且没有法规依据,因此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建设,这也一定程度制约管网统筹的成效。
全市地下管线没有建立 统一的“管线图”
根据2006年出台的《汕头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市政设施管理行政部门是中心城区“挖掘城市道路许可”的审批单位。何玩松表示,目前中心城区的机动车路面主要安排大型的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管道,道路两侧人行道主要安排强电和弱电以及燃气管道。同时,东南侧的人行道安排电线、电缆等强电管线,西北侧的人行道主要安排电信、移动、有线电视等弱电管线以及燃气管道。
据介绍,依据《汕头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规定,申请挖掘城市道路应提交材料要涉及多个部门的证明资料等。如涉及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工程的,需要提交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相关文件以及相关的施工设计图纸等;涉及道路开口、改动、驳接排水设施、迁移改动路灯设施的,也需市规划部门批准签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设计图纸等;涉及居民、用户驳接自来水管的,需要市自来水总公司开具的《挖掘路面申请书》等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各种地下管线配套设施的种类和规模也不断增多,全市地下管线至今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线图”。 何玩松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平台,形成一套内容准确完整、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统一、通用、共享。
建议成立综合部门受理 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事务
市城乡规划局规划设计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地下管线的规划报批,必须符合总规、分区规划的要求,依据涉及主要线路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批,对于重点部位和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还要根据该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批。该负责人说,上世纪90年代,该局每年审批的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有100多件,自2001年开始下降至每年10多件。该负责人认为,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个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强协调,互相配合,严格把关;管线使用单位也必须遵纪守法,相关工程实施要依法报批。他也建议,我市应成立针对所有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综合部门,受理企业的报批等事务,真正方便企业办事。“对我市地下管网进行勘查,摸清情况,拿出汕头自己的‘管线图’是件大好事,也非常必要,但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
珠港新城试点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除了要求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国务院还提出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广东省也作为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的地区之一。据介绍,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由市住建局组织编制了《汕头市珠港新城综合管廊规划》,规划了6公里长的综合管廊,对珠港新城各类工程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覆盖整个珠港新城地区的、层次化、骨架化、网络化的综合管廊系统,综合管廊建成投入使用后,如果管线遇到维修、更换,不再需要开挖地面。
本报记者 魏盼生 郑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