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谷婷)经过5年时间的归集整理和修复活化,近日,由市房地产档案馆馆藏的2万件珍贵历史契证,在该馆举行的省特级档案馆复评会上惊艳亮相,引来一片赞誉。一张张泛黄的“房契”、“地契”,从清朝乾隆、同治一直到民国初年、解放初期,向世人讲述了一段长达255年的汕头房地产交易史,记载了汕头发展,也承载了许多家族的兴衰和离合。
成立于1998年的汕头市房地产档案馆,其前身为市国土房产档案室。据统计,目前,该馆现藏各类土地房屋登记档案、用地审批档案资料超过162万件(册),是粤东地区馆藏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专业档案馆。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09年开始,在汕头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该馆集中全馆最优秀的馆务人员,在专家的指导下,着手对2万件珍贵历史契证档案,进行全面的归集、整理、修复并同步数字化,“救护”了一批数量巨大的珍贵历史契证。
记者在该馆看到,一张张泛黄的地契、房契,记录着岁月的年轮和世间的沧桑,年代最久远的要算一张丝质的“白契”。据该馆馆长韦玫莉介绍,双方在买卖房地产成交时,私自订立且未经官方确认的契据,叫“白契”;双方进行房产买卖后向官府交税叫做“税契”,即“契税”;官府收税后发的盖有官印的契纸,叫“红契”。从这一张“清乾隆二十三年”契纸看,它应是立于公元1758年的一张“白契”,也是迄今为止我市发现并归档、最早的一张汕头本土的土地房产交易契纸。
亲身参与并见证市房地产档案馆发展历程的馆员赖纯彬,对这些珍贵历史档案充满了感情。她表示,一份契证,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他们将继续加强整理和保存,希望有更多年代久远的汕头房地产历史档案可以和大家“见面“。
左图:馆员展示年代久远的房产交易契约。 本报记者 刘谷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