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武术源远流长,李家教拳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拳种,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仍有习武者默默坚守着这个老前辈们传下来的拳种,并通过义务教学的方式,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目前,李家教拳系正申报汕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项目,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将这种潮汕武术拳种发扬光大。
“在潮汕方言中,拳也称为教。”该申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邱达告诉记者,李家教拳种发源于清嘉庆年间客家五华一带,随后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其主要传人为李铁牛,李氏一家发展传播李家教拳,并把它传播到潮汕一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潮汕武术大师陈俊雄对李家教拳加以挖掘整理收编入《广东武术史》。为了使潮汕李家教能在武术竞技舞台上展示,陈俊雄还在保留原有套路的技术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并大力推广。
李家教拳系魅力何在,为何得以在流金岁月中保留至今?据邱达介绍,李家教拳的特点是“虎颈、石碑身、瓦楞腰”,意思是抬头挺颈,目视前方,如猛虎状;整个身板正如石碑一样,不偏不倚;腰背挺而内含,犹如瓦楞之状。李家教拳的套路结构严整,动作紧凑刚劲,发劲饱满,进攻技击性强。每个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就是学者常说的“驰步头”、“吞吐尾”。它不图花俏的架子而立足于实用,包括套路、套路对练、排打功三方面,是一种大马大势、善攻能守、进退有方的拳种。
邱达5岁起师从陈俊雄,从基本功开始练习李家教拳,由浅至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代表汕头参加省级武术比赛,2008年在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了李家教鹅剪拳一等奖、李家教虎叉一等奖的殊荣。
邱达说,让潮汕南拳李家教拳系发扬光大是他最大的梦想。开展传承训练以来,他们在市存心慈善会的支持下开辟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存心武术馆,作为传承李家教拳的基地。每年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训练,吸引数千名青少年慕名前来学习。
传统武术套路十分枯燥,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针对这种情况,邱达特地邀请其他专家指导,将拳种套路进行科学优化、简化,将套路改编为武术操。目前,他们已经陆续在爱华中学、朝阳小学、市政府机关幼儿园等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武术进课堂活动,还尝试创编推行武术功夫扇。他希望以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方式,让李家教拳开花散叶,助老拳重焕生机。
本报记者 林彦恂 袁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