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史摄影报道:近日,澄海中学在学校施工过程中,意外挖出了二块保存完好的石碑。这二块石碑记载着1922年(民国十一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世纪灾难——“八·二”风灾肆虐汕头的情形及海内外同胞赈灾的详情。
昨天下午,记者在澄海中学科学馆旁看到了这两块石碑。每一块石碑高约3.4米,宽约1.2米,保存非常完好。碑面上镌刻有文字,字体清晰。记者看到,第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八·二”风灾为祸澄海的详情。“中华民国十一年八月二日夜,潮属沿海大雨水以风,潮阳、饶平、南澳、汕头悉被其祸,而我澄为酷。”石碑记载,当时澄海房屋毁坏4万余间,决堤五万丈,田园被淹十八万七千余亩,二万六千余人死亡,二百四十余个村落被淹。“水力所加几占澄属全面积四分之一。”可见当时“八·二”风灾带给澄海的深重灾难。
第二块石碑记载了灾难发生后,海内外同胞全力投入赈灾,“各处善团闻风争悍褐凼渌诼缫镉诘馈”海外华侨修建了避难所、临时医院、组织救生队等,并捐资十九万余元用于救灾。
“19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可见海外华侨的美德善举。”澄海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蔡绍喜告诉记者,在得知这两块石碑出土之后,澄海博物馆立即派专业人员前往澄海中学查看,“从碑文上看,并不完整,可能还有数块石碑有待发现。”
澄海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以及区博物馆曾组织人员专门对“八·二”风灾文史资料展开研究。蔡绍喜告诉记者,目前澄海有两三块记载“八·二”风灾的石碑,其中有一块保存在凤翔街道北港村“居安”楼,这是澄海境内唯一一座“八·二”风灾后海外华侨捐建供村民避风避洪水的“风台”楼(本报2012年6月2日曾作过详细报道),但这座“风台”楼一度险遭拆毁,后来在澄海区区长柯茂的批示下得已保存下来。“此次出土的这两块石碑记载的内容最为全面、面积最大。这两块石碑非常珍贵,文物价值非常高,对研究汕头地区慈善文化、地域自然灾害,尤其是潮汕华侨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蔡绍喜说,这两块石碑不管原地保存,还是交由政府文物单位保管,都应妥善保护好。
相关链接
“八·二”风灾
据《澄海县志》记载,1922年8月2日(农历六月初十),强台风,下午3时风起,傍晚转急,夜9时狂风暴雨,树木、房屋皆倒。加上暴潮,堤决5万余丈,平地水深丈余,全县乡村多没入海涛中。据统计,全县死者有26966人,倒屋4万多间,流离失所者66243人,此次灾害,潮汕各县溺亡者达34500多人,创造了民国年间一次风灾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八·二”风灾被中央气象台列入了“中国20世纪的十大气象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