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朝着热闹的夜市,眼睛盯着漆黑的摊档,在石板摊上一坐就是一整夜!三年前,已近古稀之年的张顺强从福建诏安只身来到汕头,花了50元“中介费”找到一份在市区龙北市场守夜的工作。至此,他开始了一份与漫漫长夜、孤独寂寞作伴的工作。
位于东厦住宅区的龙北市场,每天熙熙攘攘,热闹永不落幕——白天车水马龙,集市人来人往;一到夜晚,依然灯火通明、人流涌动,汕头独特的饮食文化带旺了这一带的夜宵市场。
然而,对于作息时间如同蝙蝠的张顺强而言,这里的热闹都是别人的,与他无关。白天,他窝在每月租金150元、光线昏暗的出租屋里酣睡。“楼房很旧,房间在一楼,采光很不好,白天都要开灯。”张顺强说,初来汕头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也是经中介介绍找到这处位于浔洄社区的出租屋,房子除了一张床,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了省钱,这三年来,张顺强连一个二手电视机都不舍得添置。
每当华灯初上时,张顺强便开始他的工作——守夜。从出租屋处踩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龙北市场,一路上拾掇点废品卖,贴补收入。他所负责的工作是帮龙北市场内二三十户商贩看摊,这些商贩卖的都是价格较贵的菜品,如各式壳类海鲜、活鱼等。张顺强除了要照看各个摊位上的东西不被偷走,还要留意海鲜的供氧装置是否正常运行。
张顺强说,他负责看管的摊档要是东西被偷或是海鲜池内供氧装置没电了,影响了海鲜的存活,他都要赔偿。接了这份工作以来,张顺强每晚都睁大了双眼工作,认真“盯梢”,但起初还是让小偷得逞了两三回。张顺强指了指他左手边一家摊档,“这家人新买的一斤茶,放在这里被偷了。”结果,他自认倒霉地赔了100元。这对于每月工资仅有千来元的他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意外损失。
来汕的第一年,张顺强说自己每月领到800元,三年来涨了两次工资,如今他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有1200元。
发生失窃的事情后,张顺强更是一刻都不敢松懈,别人从事守夜的工作,有时还可以趁机睡一觉,但他连眯一会都不敢。每天晚上,张顺强就坐在靠近龙眼北路一侧的一户商贩的石板摊上,背朝着市场外,这样,他所照看的摊档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各处,连市场外一饮食摊的老板林先生也直夸这个老汉“有责任心”。
张顺强每天工作的时间是从晚上7点多到第二天早上6、7点,为了打发长夜的无聊,他备了一套简易的工夫茶具,自己冲茶喝。每晚,张顺强的耳畔不停传来市场外嘈杂的人声,而吃宵夜的人群,甚少会去注意到这位个子矮小、头发花白的老头。守夜工作的艰辛,除了要长时间、连续性熬夜,那便是无聊、孤寂。
古稀之年的他,本应好好享受天伦之乐,过着子孙绕膝的生活,何以背井离乡赚取微薄的收入呢?张顺强说,两个女儿已结婚生子,儿子今年30岁,还没结婚。以前他在老家种田、养些家禽,现在岁数大了干不动,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就选择来到汕头打工,每月还能省下几百元贴补家用。这三年里,张顺强每年回老家三四次,大多时候是为了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带回给家人。“年纪这么大,本地话又不会说,能找到这份工就不错了。”
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还有很多“张顺强”,在银行、超市、商场等场所,白天上演繁华与喧嚣,一到夜晚,就是守夜人的舞台。他们“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黑暗中,赚取一份微薄的收入,为所守护的场所带来一份安宁。
本报记者蔡晓丹 袁笙 实习生纪蔓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