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彤兰 摄影报道) 引进社会资金改造建设公办学校的运动场馆;允许投资方运营完成改造的学校运动场地,于非教学时段向社会有偿开放,并承担相应安全责任;由投资运营方每年向学校提供一定金额的教学捐助……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2年秋季开始,金平区3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先后“试水”采用这种新模式,改造、运营并开放学校运动场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放运动场地 管养难责任重
以往尝试均无疾而终
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公共体育用地历来不足。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我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仅0.15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体育运动面积约3平方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每2000人以下的学校生人均面积7~15平方米”的标准要求。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狭小、体育运动设施落后、场地管护资金匮乏等现象更为突出。
自2002年起,市教育局就提出全市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必须在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之后我市5所学校还被列为“广东省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第一批试点单位”。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及到开放场地后的管养维护、安全责任、收益审计等问题,多数公办学校对此望而却步。2006年后,个别民办学校或公助民办学校悄然采取承包形式,转租学校运动场地经营权。
引民资重改造 有偿开放运营
金平三校“试水”成功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批准下,2012年秋,金荷中学率先“试水”,引进社会资金,对原本残破且只有2个篮球架和1条灰沙短跑道的学校运动操场全面改造升级。
按合约,投资方自行带资60多万元分两期投入学校操场改造升级建设工程,重新铺设操场水泥地板,铺设塑胶跑道,规划配套4个全场篮球场、2个半场篮球场和2个五人制足球场,加设防护围网,增设单杠、灯光、防盗门、卫生间、服务室等设施。校方则允许投资方于每天晚上6时半至11时、周六日和节假日等非教学使用时段向社会有偿开放该运动场地。双方约定合作期限9年,运营期间的所有安全责任、场地管养和人员费用,均由投资方自行承担,投资方还承诺按年度给予校方一定的教学捐助。
之后,东方小学借鉴金荷中学做法,同样通过引进社会资金,改造学校18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地,使原来只有3个篮球架的运动场,变成3个标准全场和1个半场的篮球场,同时,将原来不符合要求且已停用的校内露天游泳池,改造成一个配备水循环设施的25米标准室内游泳池,并增设校内学生游戏运动区。
2013年秋季,以同种方式改造运营的杜鹃小学运动场也正式向外开放,这所原本名不经传、操场杂草荒长的小学,现已拥有全新的3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和1个排球场,配套有150米环型塑胶跑道和60米直道塑胶跑道,成为广厦片区最漂亮的校园之一。
金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平区有115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数约13万。在推进“教育创强”的形势下,支持这3所公办学校大胆创新,引进社会资金,推动学校建设,盘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体质,不失是一种有益尝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创新举措基本达到了改善学校体育运动环境、促进学校体育运动教学、服务社区居民运动需求的“三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