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民间有亲戚“过番”的家庭不胜枚举。多年来,这种岁月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时间磨不掉的故土情怀总是在两地亲人间流淌不息,形成了汕头民间家庭浓烈的华侨“情结”。
今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郑女士就来自这样一个家庭。60多年前,她的外公、外婆带着舅舅、表姨移居新加坡,仅留下身为长女的母亲在汕。幼年的郑女士并不懂,当时外公、外婆把母亲留在故乡,是要留下一条“根”,留下一条与故乡相连的血脉。她只记得从她懂事起,家里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亲人就没断过联系。
以前,潮汕民间把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统称为“番客”,有“番客”亲戚的人家就相当于有了一扇“南风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南风窗”的家庭,日子总会比其他普通人家过得更“滋润”。
“每月5日,外公寄钱过来的侨批总是不期而至。”郑女士说,她的父亲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工资原本不低,在当时已足够养活自己的五口之家,而新加坡每月寄来的钱,又相当于一份不错的工资,因此她的童年生活远比同龄的孩子来得富足。郑女士至今记忆犹新,当年“番畔”隔三岔五就会寄来一批物资。这些物资装在一个长近两米的大木箱里,里面有食用油、速食面、糖果、饼干等食品,还有衣服、公仔、玩具、文具、药品,甚至包括牙签、面巾纸、厕纸等,不啻于一个小型超市,再后来,还有自行车、录音机等家用电器。每次“番畔”的物资一到,郑女士的母亲便会把其中的一些食品拿出来与邻居们分享,因此邻居们也会跟她们一样高兴地期盼着“番畔”物资的到来。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番畔’寄来的物资渐渐少了,但每月依然寄钱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寄来可以购买手表、电视、冰箱等高值电器的‘华侨证’。”郑女士说,直到她读大学,外公每月还坚持寄200多元给她作生活费。哪怕到今天,每年的春节,新加坡寄来的“压岁钱”仍无间断。这份“执著”,是异国亲人的一片浓浓心意,也是他们对故土不舍的眷恋之情。
除了邮寄钱和物资,亲人们还不忘回故乡探亲。郑女士说,以前特殊的年代,从新加坡回汕头需经多地辗转,但外公从来不怕劳顿,一有机会便回故乡看望亲人。后来,各方政策放宽,外公更是年年都回汕头,一直到他103岁去世。不仅外公,其他亲人也都有回故乡探亲。郑女士至今忘不了,当年舅舅与母亲相见时,执手相看、泪流满面的情景。那一刻,她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了,不管沧海桑田,海外潮人与家乡亲属间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从不曾改变。
多年来,郑女士的母亲也经常到新加坡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每一次,她总忘不了带上汕头的牛肉丸和自制的“橄榄糁”。她知道,在海外亲人的眼里,再昂贵的山珍海味,也不及来自家乡的一碟特色小菜。
本报记者 刘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