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老市区两条老街挖出不少“古”

大学生走访老街居民 黄鸿华 摄

大学生实地调研老建筑 黄鸿华 摄

  今年暑假,在老市区的永泰街和永和街,民间文物保护小组“汕头山水社”的20多名大学生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敲开住户的门,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街坊,了解汕头老城区的建筑及文化,挖掘街区的人文艺术价值。经过实地的调研后,近日,这份长达126页的《汕头市金平区永和街、永泰街沿街建筑及街区文化》调研报告初稿也已出炉。

  实地探访老街居民收集资料

  翻开这份厚厚的调研报告,不仅有永泰街和永和街这两条老街的街道历史和各建筑的现状,而且图文并茂,将一些资料图片收录其中,让人们看到这两条街过去的繁华和如今的破败。汕头山水社的成员吴欢向记者介绍,在这次调研过程中,他们分成人文组和建筑组两个大组,人文组负责探访老街居民,向他们了解老街的历史故事、居民的生活状况等,成员们一次次走进两条老街,一共探访了现居住在永和街和永泰街的住户共有102户。

  吴欢告诉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大家在本月初形成初稿。吴欢说,虽然课余时间有限,但大家分工合作,利用网络、电话等交流意见,加上前期收集资料的成员做了充分准备,节省了不少时间。在经过十多次的反复修改之后,本月5日,他们完成了《汕头市金平区永和街、永泰街沿街建筑及街区文化》调研报告初稿。报告分三部分介绍街道历史的《百年沧桑犹在耳》,讲述重要建筑故事的《一座老厝一段古》,以及描述居民生活现状的《没落街巷人何在》,通过摘要历史资料、居民口述等形式,向大家展示两条老街的过去、现在。

  还原两条老街的“辉煌”历史

  “永和街69号,平面为传统的‘四点金’布局,其建筑立面是典型的三段式立面,一二层的柱子是多立克变形的复合柱式,第三层为爱奥尼复合柱式,柱子装饰精美……”这个炎热的暑期,经过一番不知疲倦的实地调查,山水社的年轻人让两条老街繁荣的历史重现人们的眼前,几乎一个街坊、一座老厝便有一段“古”。

  据了解,永和街曾经行铺汇聚,有南北行二三十家,批局十五家,以及多家外资洋行、税局、绸缎庄等,是远近有名的“金融街”,而永泰街,也曾经商铺林立,茶铺、米铺、钱庄等无所不有,非常繁华。这两条街里面,除了有不少值得测绘考究的洋楼外,更有说不尽的人文故事。

  “在街上各式建筑中,永和街54号虽并不显眼,但其落成却已上百年,即便在以老建筑出名的老市区中,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根据厝主黄伯介绍,它最初是许楼山的制药工场,从落成一直沿用到1955年。”“许楼山是解放前汕头四大中医之一,饶平县人,传说其祖是药师公出身,最擅长骨伤科,跌打药酒和膏药在闽粤两省十分出名,后来其子许俊兴继承家业,改名为‘许楼山俊兴药酒’。解放后,汕头市政府把酿酒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1954年,许楼山与萧广、丰泰等10多家酒坊组成公私合营汕头市酒厂,1956年又改组为地方国营汕头酿酒厂。”

  “黄伯回忆,1955年以前,永和街54号的一楼摆卖了制作膏药的工具,二楼则是大老板许楼山的住处,其中装饰十分精美。在文革期间,从房里搬出的酸枝家具就装了好几车,后来这里成为永安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地,再后来又被改成二轻服装制造厂,成为国营企业。”

  曾振华是汕头山水社最初的发起人之一,他介绍,汕头开埠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纷纷涌入,对民间建筑自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在永和街、永泰街,中西合璧的洋楼仍随处可见。“因为居民大多是解放前后出生的,所以居民口述的比较有价值,而且每一个人自己身上也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曾振华说,每一栋建筑、每一户人家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调研报告中,他们也选取了永和街69号、永和街58号、永和街54号、永泰街4号和永泰街34号这五栋较为经典和重要的建筑进行详细叙述。

  致力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

  曾振华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打算把报告发给身边的老师和相关学者,让他们帮忙提意见,修改完成后最终定稿。定稿之后,这份调研报告将向社会公开,展示他们这一次的调研成果。“过去的辉煌不等于今日的繁华,今天的永和、永泰更多地是以‘破败老城区’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想象里”,曾振华介绍,通过这次调研,他们希望可以为老城保护提供基础性探索材料,推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保护汕头老城区的历史文化。

  据悉,在调研报告公开前,下个月,汕头山水社还将在广州大学城举办一个调研延伸的小展览 ,以照片等展示部分调研成果。

  本报记者 邵建生 黄鸿华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林敏秦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大人物

潮汕爆笑喜剧:圆谎-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