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在短短的15天时间内,两次调整并公开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一罕见的举措,引发了市民的热议。
“不留书面作业”引关注
近期,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下简称《规定》)征求意见稿内容,包含了“减少作业”、“每天锻炼一小时”、“严禁违规补课”等十项具体规定。其中,首次提出的“‘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一至三年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条文,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后公布第二次《规定》征求意见稿,一些内容已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比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修改为“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如何看待“小学生减负”?社会各界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减负的规定内容各有看法。
家长担心孩子“过于放松”
不少家长对作业减负表示赞成。一名张姓家长对记者说,儿子上三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都超过一个钟头,在他看来,学业负担过重。如果将书面作业的时间,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实践性活动上,可能会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
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在得知减负规定后,表现出担忧。他们认为,低年级完全不留书面作业,他们也会给孩子适当“加压”。“到了高年级,不还得考试?将来还要中考、高考,这样的规定治标不治本。况且不留作业不考试,孩子过于放松,万一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身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的黄先生认为,小孩子读书学知识,主要还是通过做作业来巩固。如果没有家庭作业,会不会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更严重的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话不一定会听,如果老师没布置作业,放学后的几个小时如何安排?问题就来了。
老师被质问“为啥没作业”
“减负规定的内容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东厦小学一名老师认为,给孩子布置书面作业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脱离作业和考试的束缚,恐怕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和家长也不好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丹霞小学一名老师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学校把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下去,但家长担心孩子知识掌握不牢,还是会自己给孩子加码。这样一来,反而适得其反。
小学校长张女士表示,一至三年级完全不留家庭作业,来自家长的阻力太大。像新学期这几天,好多家长就打来电话质问老师为什么不布置作业?弄得老师们左右为难。他们现在只能尽量布置一些实践、动手类型的家庭作业,另外,还引进棋类、舞蹈等艺术教育。
高考指挥棒下不敢轻易减负
为什么减负的话题说了这么多年,时至今天,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还总是减轻不了?广东省特级教师鲁澄南认为,这种现象,就像家里的排水管堵住了,找来修理工,明明是堵在上节,他偏偏疏通下节,结果是白费劲,管子还是堵。减负难行,关键还在于高考制度没有革新,在这一指挥棒下,下面各学段又怎敢轻易减负呢?这是不少老师、家长不支持减负的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 肖彤兰 郑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