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珍珠”台风以来,我市已连续多年没有受到强台风的正面袭击,且多年未出现过较大洪涝灾害。因此,在干部群众中容易产生侥幸麻痹心理。刚刚过去的强台风“天兔”威力堪比2001年“尤特”台风,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给全市干部群众上了一堂“防灾减灾”课。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观念,克服麻痹思想,重视了解各类气象预警信息,一旦遇到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能迅速投入防灾抗灾工作。
夏秋间都遭受台风影响或袭击
汕头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300公里,每年夏秋间都要遭受台风的影响或袭击,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来自市气象部门资料统计显示,近30年来,每年袭击或影响汕头的热带气旋少则1个(1997年),多则达到9个(1990年),平均每年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有3.5个,其中严重影响或正面袭击的为1.2个。1969年的“7·28”台风、2001年“尤特”台风、2006 年强台风“珍珠”等在市民心里依然记忆犹新。 “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及风暴潮,台风破坏力4大因素包括了狂风、暴雨、巨浪及风暴潮。”据市气象台台长周伟隆介绍,狂风是由于台风区内强大的气压梯度(气压差)所引起的,台风经过的海区,狂风巨浪,能把海面的船只甚至万吨巨轮吞没。狂风扫过的陆地,更是拔树毁屋,有时台风外围还会出现龙卷风,造成极大的破坏力。一般台风在海上的浪高可达10至20米,给海上运输和渔业带来巨大的灾难。台风来临时,常常还会带来暴雨至特大暴雨,如今年的台风 “尤特”就给潮阳潮南带来异常多的降水,造成严重内涝。此外,风暴潮是由于狂风剧增和大气压力急降,使海面的潮位异常升高。风暴潮灾害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如果遇上天文大潮 ,则汹涌的潮水可冲垮海堤,吞没沿海村庄和田园,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据介绍,此次强台风“天兔”掠过汕头,海面最大阵风达16级,最大浪高14.9米,又恰逢天文大潮,在强风和大潮叠加的情况下,汕头沿海出现超警戒水位的风暴潮,汹涌的狂浪越过海堤出现了海水倒灌,部分海堤、水闸出现险情。
近10年投入40亿建水利工程
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近10年来,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超过40亿元,主要江海堤围已基本达标,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汕头大围六个应急段达标加固工程即将全面建成。在抗击台风中,牛田洋海堤达标加固工程等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发挥重要作用,捍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此次强台风“天兔”由于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靠前指挥、科学有序、以人为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击台风,把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建立统一高效三防指挥系统
“这得益于全市建立起统一高效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的实时视频会商系统。”据市水务局局长谢宋彪介绍,从本月18日起,我市就在市三防指挥部组织收看收听国家防总与省防总召开的防御“天兔”的视频会商会议,立足抓早、主动防范。从21日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坐镇市三防指挥部,靠前指挥,并根据气象、水文、海洋等有关部门会商情况,及时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和防风暴潮Ⅱ级响应。市各套班子领导分别带队到低洼地区、简易工棚、危房、水利设施等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及时动员转移有危险的群众。广大基础干部直接到重点区域现场指挥、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进村入户及时转移受灾群众,巡查水利设施。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防台风工作的合力。同时,根据台风的最新动态情况,通过短信提醒、报纸、电视播报等方式及时发布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公众防台风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月22日下午2时20分,澄海区北港江堤头关段一处堤段受巨浪冲刷可能崩塌,危及该片区3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危急关头,基层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冒着狂风暴雨冲锋在前,迅速投入抢险救灾。
近千名群众自发携带铁锹、锄头等农具赶到险段参与抢险,经过干群齐心协力奋战,出险堤段得到有效加固解除险情化险为夷。澄海区委书记陈向光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麻袋、砂石等三防物资储备到位,为抢险救灾赢得时间,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台风不怕“十防九空”
防台风不怕“十防九空”,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生命财产安全面前,就是要做到有备而无患、防患于未然。我市是台风多发区,还有一些江河支流的堤防不达标,一些涵闸严重老化,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特别是对事关汕头市区100多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的汕头大围,更需保护好。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建设,地下排水系统要充分考虑防洪涝灾害因素等,对建设工程开展气候评估工作,提高城市的总体防灾水平。同时,要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台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要建立高效的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机构和和组建反应快速有效的防御系统,一旦发生重大气象灾害,便能组织和动员全体民众奋起抗击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袭击,最大限度地减少台风、洪水给当地造成的损失。 本报记者 魏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