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8·17洪灾”已过足足一个月。
过去这段时间,关于这场洪灾的话题几乎每天都会被人们谈及。暴雨、洪水、围困、遇难、获救、垃圾、防疫、复产……一个月过去了,被洪水袭击过的这片土地,是否已修复应有的轮廓?经历过灾害的居民,生活是否恢复正常?是否重拾轻松的心情?
在灾后满月的这一天,记者回访受灾最严重的潮南区陈店镇、司马浦镇等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灾区点点滴滴的变化。
灾后爱心款物涌向灾区,目前这股“爱心潮”还在持续——
洪水中的
大爱汕头
本报讯(记者 方晓F 实习生 马妙虹) “8·17”特大水灾让潮阳、潮南两区受到了重创,却也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充满大爱的汕头。灾情发生后,社会各界第一时间向灾区传递爱心,来自市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9月13日,该会已收到赈灾募捐资金2593.4947万元。目前这股“爱心潮”还在持续中。
昨天,潮南区司马浦镇华里西村委会特别热闹,在洪灾满月的时刻,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汕头分行联合市民政局,将200箱食用油、200袋大米和100盒月饼等赈灾物资送往重灾区之一的华西里村,希望灾民们度过一个温暖的中秋节。记者获悉,灾情发生后,本地企业、民间团体、热心市民、海内外潮人团体等,纷纷献出爱心。
面对源源不断的爱心热潮,潮阳、潮南区全力以赴投入抗灾复产工作,确保救灾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到灾民身上。据统计,潮阳区政府已下拨救灾专项资金590万元,用于救济解决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卫生防疫问题;潮南区下拨救灾爱心款项616万元,用于因灾死亡人员丧葬费、火化费补助、家属抚慰费,全倒户房屋重建启动资金等。
居 民——
收拾心情喜迎月圆之夜
灾后一个月,距离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仅有2天时间。记者来到一个月前灾情严重的陈店镇溪北社区看到,这里大多数人家基本完成灾后清洁卫生,正在选购中秋过节用品,筹备灾后首个“团圆节”。
8月20日,一场猝不及防的洪水让溪北社区几乎成了泽国。球场街四巷多间平房大门在洪水包围下,剩下三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条横跨河溪的水泥桥被洪水淹没,只有栏杆扶手依稀可见,难以分清楚哪里是路哪里是河。一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一度2米深的大水早已褪去,但积水留下的“水线”依然能在每一家每一户的墙面上清晰看到。
家住球场街的蔡女士正忙着扎花灯,她家里的墙上就能看到一个月前积水留下的痕迹。蔡女士介绍说,灾后他们全家总动员清扫家里的垃圾,清理掉了一大堆被水泡坏的家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是灾后的第一个团圆节,当地人十分重视中秋,甚至超过春节。于是,这里的人提前忙于购买各种用纸扎的花灯、龙船以及“娘灯”等。往年多数人家会自己扎花灯,但今年因为灾情影响,各家各户又要打扫家里卫生,没时间自己扎灯,只好到外头买现成的,因此今年花灯商铺的生意格外红火。
临近中秋,村民们还准备了贵屿的绿豆糕,菠萝、柚子、苹果、香蕉等各种水果以及其他的节料。“只要到时一家团圆,买菜做饭我全包了!”蔡女士一脸幸福地说,到时在外地工作的家人都会回来团聚,这是灾后的第一次团圆,意义非凡,再累也值得。
企 业——
修好机器生产“开足马力”
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不少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潮南司马浦镇的纺织加工厂。一个月过去了,记者重返灾区欣喜地看到,工人上班了,机器运转起来了,运载原材料和成品的车辆进进出出,大多数企业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生产。
8月23日灾后第五天,记者来到司马浦镇港西上村采访,当地一家纺织加工厂灾后一片狼藉——纺布机、纺纱和布料在连续“泡澡”5天后,7台机器的发动机都坏了,白色的纺纱成了黄纱,沾满了沙土。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这家纺织加工厂,远远就听到机器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走进厂里,记者看到,一个月前7台发动机全部坏掉的机器,如今已经全部修好,8名工人也都回到岗位上,开始作业。工厂负责人王俊杰告诉记者,他们是9月10日才正式恢复生产的,停产检修了20多天,所有机器换完变频和电路花了10多万元,购买新的白纱也花了10多万元。“这次水灾损失将近70万元,但我们有信心办好企业,做出更好的纺织品。”
农 户——
顶着烈日播种新希望
在潮南司马浦镇,相当一部分村民长期以来靠着种植果蔬养家糊口。“8·17洪灾”中,这些地势较低的村落受灾严重,大面积菜地、果园一夜间被浸泡水中。幸好,村民们齐心协力消灭灾痕,如今已陆续投入复产。
近日上午11时多,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整个司马浦镇。在田地上忙碌一个上午的农户程先生早已汗流浃背,但他并不打算回家,手捧着一大碗黄瓜种子,在松散的泥土上来回行走,眼神专注,只要发现合适土壤他就立即俯下身,播种下来日的生活希望。
程先生是外地人,来汕5年间,他租了司马浦镇司四片区18亩田地,用来种植茄子、四季豆及水稻。上个月,眼看着收成在即,但一场洪水却让所有心血顷刻付诸东流。“全部蔬果都坏了,损失3万多元。”这场洪灾除了让程先生收成无望,还严重影响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为了尽快恢复种植,洪水退却后,程先生立即请工人前来翻松泥土,为复产做好准备。不过,由于手头上的钱所剩无几,他目前也只能优先清理受灾较轻的部分田地。记者看到,原本面积不小的茄子地如今已播下黄瓜种子,如无意外,大约2个月后就能收获灾后的劳动成果。“希望这次能顺顺利利。”说到这里,原本埋头苦干的程先生突然停下工作,转过头,望着这片他热爱的园地。
本报记者 方晓F 杨立轩 摄影报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