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史报道:清晨,两辆中巴车满载着40多名福建诏安籍的“临时工”来到澄海区莲下镇陈先生所在的玩具厂,在工厂管工的安排下,来到玩具安装、包装等各个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傍晚,每一名“临时工”都领到了这一天的“日薪”,登上中巴车返回了住处。
这是澄海一些工厂近几年来所新出现的方式——临时工模式。
近年“用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给澄海玩具工艺、毛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在经济波动周期增强用工方式的“弹性”,寻找一种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是企业管理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市场订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担心仅仅采用长期固定雇员的单一模式,很难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变动,最明显的举措就是不得不以裁员的方式降低人工成本。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迫使不少企业对雇佣大量固定员工“望而却步”。这些矛盾的背后凸显出企业常规的招聘管理以及薪酬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而“灵活雇佣”的模式开始被企业主们所关注。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招聘临时员工,并把临时员工的劳动关系挂靠在劳务派遣公司。这种便捷的临时工模式是近年来澄海区很多企业间流行的用工方式之一。
莲下镇的一家玩具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每个企业手中都会掌握着多个劳务公司“工头”的电话,当企业有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工头”就会为你拉来“临时工”,然后与企业主协商是采用“钟点工”或按订单生产期限雇佣。王先生表示,其实这些“临时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年纪偏大的村妇。临时从劳务公司招聘“临时工”的做法,是企业的无奈之举,只有当工厂来了大量订单,人手不足不能赶工期时,才会采用。生产流程的核心环节,还是需要自己工厂熟练的固定员工,而“临时工”只会用于产品包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企业采用“临时工”的方式,原来在珠三角地区非常流行,近几年来才慢慢在澄海区各个企业中兴起。目前,澄海企业所雇佣的“临时工”工资也水涨船高,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量,日薪也超过固定员工,一般达到了日薪1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