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全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粤东西北要加快发展,社会稳定是两条要守住的底线之一。这进一步提醒我们,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的步子不可能迈得快,甚至可能会导致倒退。回顾揭阳这一年多来发展的历程,如果不是有效地化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高速发展的势头就会被遏制。错过一次历史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这是揭阳广大干群不愿看到的结果。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在稳定中加快发展,以加快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努力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把揭阳打造成平安、和谐、幸福的粤东上善新区。在今年7月2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特别强调:“要牢记‘社会不能乱、环境不能坏’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全力推动揭阳跨越发展。”
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初步形成
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成功处置了揭西县棉湖镇上浦村群体事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正当权益的理念,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基层稳定的强大魄力。上浦事件是我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大局稳定的一个成功案例,体现的是我市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应变能力、处突能力日益提升。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从源头上发现、消除基层矛盾纠纷等不稳定因素,积极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揭阳作为欠发达地区,又处于经济建设加速期和社会发展转型期,历史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在逐渐呈现,突发事件触点多、燃点低,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阻碍加快发展的步伐。陈绿平书记对稳定和谐有辨证的理解,他认为,稳定和谐不可能是静态的,由此不能寄望一劳永逸。被媒体称为“信访书记”的他,从信访破题,最终建立了一套有揭阳特色的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陈绿平书记、陈东市长亲作表率,自去年2月份开始,书记、市长带头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亲自阅批信访件、亲自拍板解决问题、亲自部署化解信访积案工作。陈绿平书记、陈东市长坚持网上“潜水”,对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指示有关部门落实。
全市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积极建立领导阅批信访件、领导接访下访、网络问政、网上信访和“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反映问题“五条信访渠道”,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专项行动等工作,全面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对话,打捞“沉没的声音”,从源头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的畅通既有助于诉求的理性表达,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也能够避免激化。“疏”是正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领导干部大接访常态化,仅仅是我市积极化解基层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举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建设,推行领导干部到党代表工作室接待群众制度,选派百名领导下基层帮扶“问题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落后村担任“第一书记”,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一系列的有力举措,都基于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变维稳第一线为服务群众第一线。
这是一种理念的升华。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只是维稳工作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为了凝聚更广泛更强大的力量来共同推进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市对传统的维稳理念进行提升,将发现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过程,变成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老百姓更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闯出新路
6月28日,全市第一个“两新”组织领域的党代表工作室在榕泰股份公司揭牌运作。揭牌当天就接待了2名公司员工,并妥善地解决了他们反映的问题。
7月22日,全市首个社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在榕城区东升街道正式揭牌运作。服务中心揭牌当天,附近社区的20多名老人就来到老年人活动室看书下棋,中心的服务功能立竿见影。东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凯鹏表示,将不定期邀请周边社区的群众代表到服务中心,与街道党政领导座谈,把服务中心办成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了解民情民意的“信息台”。
以上两个例子,是我市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全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典型事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在事关全市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上谋划、部署、推进:召开最高规格的干部动员大会,陈绿平书记亲自作工作部署;第一时间成立市社工委;在全省率先成立社会组织总会等6个社会组织服务机构;重点扶持百家社团;推动45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最具创新性的,当数全省首批社会创新项目之一的村级“一室两会”制度。
村级“一室两会”指的是一个代表工作室和公益理事会、民主监事会。揭东区云路镇洪住村莲花埔自然村最早实施这一制度,“一室两会”彻底改变了这个曾经的“问题村”的面貌,该村支部书记高兴地说:“莲花埔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村民们这样说:“创新社会管理让我们真正成为当家人。”许多到该村参观考察的人都表示,莲花埔村风纯朴,秩序井然,村民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而又心态平和,很难想像这个村以前是个“问题村”。
目前,“一室两会”制度已逐步在全市村级推广。
按照市委“民生优先、社会善治”的总体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热潮方兴未艾:各地积极推动社区管理网格化、组织化、服务化;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建设“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疾少年儿童专业技能”项目;普侨区成立了“侨民之家”;普宁市公安局占陇派出所印发公安工作简报分发给辖区各村干部……创新社会管理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社会自治水平和社会自我修复能力,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平安揭阳建设扎实推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确保社会平安则是稳定的基础。没有平安,何谈稳定?正如陈绿平书记指出的:“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富起来,还要保证群众的安全。”建设平安社会、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是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全面深化平安揭阳建设,积极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实施源头治理,重拳开展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大整治,实施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推行警力下沉制度,组建辅警队伍,落实治安管理“网格化”制度……围绕“把揭阳建成周边地区最安全的城市”、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重磅推出了一系列有力高效的举措。
我市按照打防并重的原则,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的同时,努力夯实治安工作基础,全力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全面落实治安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动治安工作关口前移、责任下移;5批356名民警下沉到基层派出所或交警中队,组建辅警队伍,首批200名辅警队员上岗。去年以来,治安工作被动局面得到初步扭转,治安综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了老百姓的肯定与赞许。惠来县周田镇农民陈贞强在写给市委书记陈绿平的信中称赞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至2013年底前,我市将完成3万个治安视频监控点和100个治安卡口建设任务,市委要求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规划任务,显示了我市全面深化平安揭阳建设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揭阳率先提出“全面深化平安建设”的构想,“五管齐下”落实“领导下访、队伍下驻、干部下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制度,并把党政领导“大接访”、挂钩帮扶“问题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落后村担任“第一书记”、强化社会组织建设、实施社会治安源头综合治理、开展“乡乡乐起来”文化创新等有效举措融入到平安建设中,夯实基础,抓好试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力推动深化平安建设工作。
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也是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进 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我市结合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场为期3个月的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更谈不上加快发展。而社会稳定,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方面全力施为,更需要广大干群共同呵护。当前,粤东西北新一轮发展热潮已来临,对于谋求跨越崛起,在区域发展中敢于担当的揭阳市来说,绝不能错过这样的机遇。加快发展是解决揭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所有在揭阳工作、生活的人共同的利益、最大的利益。任何个人的诉求,即便合理合法,也必须回归正常的渠道,以“闹”谋求解决,或者寄望突破法律底线获取利益,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揭阳加快发展的势头已经形成,顺势而上正当其时,让我们共同守住社会稳定这条底线,为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为建设粤东上善新区贡献每个人一份力量!
普宁广场是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的重要场地,是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为市民正在普宁广场练习柔力球。郑楚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