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无数乡情与期盼,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集中收藏的12万封侨批昨天喜迁新馆,以更宽广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化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侨史敦煌”和“海邦剩馥”的深厚内涵,同时也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今年3月份视察汕头时希望汕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侨批档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新侨批文物馆坐落于汕头开埠发源地,位于外马路18号,是由老建筑——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新馆按参观线路先后顺序,分为四个大部分,利用实物展示、声光电多媒体演示,分别向参观者“讲述”了侨批特定的背景、特别的运作、特殊的纽带和特色的遗产。一楼展厅展出了华侨“过番”的照片和“水客”从海外带回的物品,还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间红头船多媒体演播室,参观者可以坐上当年侨胞乘坐的摇摇晃晃的“红头船”,体验昔年华侨漂洋过海的感觉。二楼展厅主要介绍海内外的侨批局,并以雕塑形象地展现侨批往返的整个流程,不但体现了侨批对家乡亲人的赡养、对潮汕经济的贡献,更体现了侨批所承载的亲情、家情、国情和世情。三楼展厅则介绍了侨批档案申遗的过程,展示一批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侨批,潮汕人的守信重义,早在数百年前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秉着知根知源归本的心情,众多海外游子更是在侨批文物馆新馆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90多岁的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高兴地说,侨批是爱国史、华侨史的见证,能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汕头要加大宣传,让更多学生来参观,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继续发扬爱国爱乡精神。曾在泰国举办过“百年跨国两地书——侨批档案展”的泰国中华会馆理事长许茂春说,“山有根、水有源、树有本。没有侨批实寄信封,就不能证实华侨从早期至今在每个时代的实况。侨批实寄信封便是侨史之根、之源、之本。没有它作为根据,就没有完整的广东、潮汕和闽南的侨史和文化。”他认为,新馆靠近开埠纪念馆、汕头邮电局旧址和海关关史陈列馆等地,能够形成开埠文化区域。馆址所在地也是老建筑,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十分有历史沉淀感。
本报记者 陈静莹 见习记者 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