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林彦恂 实习生林晓红)古人有诗云:“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眼下正是早稻收割的季节,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却很难听到青蛙的蛙鸣声。不少农民慨叹,以前随处可见的“田间卫士”,如今数量一年比一年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消失。农村里依然聒噪的,只有癞蛤蟆和外来物种“牛蛙”。
记者走访了澄海、牛田洋等地多个乡村,寻找青蛙的足迹。“找青蛙?你能找出来一只,算你本事大。”正在牛田洋田间地头弯腰收割稻田的林伯对记者如是说。林伯摇着头说,从七八年前开始,田里的青蛙数量剧减,但偶尔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垄跳动的身影,“现在可好,别说看见,连声音都没听到了。”
“以前青蛙在我们农村简直太常见了,轻而易举就能抓到一大篓。”回忆以往的场景,林伯感叹万千。林伯回忆,十几年前每个夏天的晚上,稻田里、池塘边都能清晰地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让夏夜变得十分热闹。有时几个小孩还从家里拿个手电筒到稻田里,青蛙被光亮一照就呆在原地,乖乖地被抓走。调皮的孩子在抓到的青蛙腿上绑一根细绳,让青蛙跳远几步就把线拉回来,当成了玩具。有的村民以捕青蛙当营生,夜晚稻田里不时可见闪烁的光亮,“现在没青蛙可抓,早就转行干别的了”。
青蛙为何会如此少见,甚至绝迹呢?澄海老农民李伯告诉记者,农村里很多池塘都被填土建成房屋,青蛙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青蛙在潮汕地区被称为“水鸡”、“田鸡”,肉嫩味美深受食客喜爱,由此带来的滥捕滥杀行为造成青蛙数量急剧减少。农村水质环境逐年恶化,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消灭害虫也大量使用农药,这些让捕食害虫的青蛙健康经受考验,产下的卵浸泡在这样的水中根本孵化不出。“经受这样多重夹击,青蛙想要生存下来,实在很困难。”李伯说。
摊贩:“卖的都是野生青蛙”
其实市面销售大多为养殖蛙
本报讯 (记者林彦恂 实习生林晓红摄影报道)说起青蛙难觅,有的市民可能心里犯疑:市场很多摊档有出售,上餐馆也经常可以吃到呀。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摊主、店主拍着胸脯称“绝对野生”,但事实上市场及餐馆销售的大多为养殖青蛙。野生青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捉、销售,也建议市民不要购买、食用。
在龙北市场里,6个售卖青蛙的摊档中有5个声称自己卖的是野生青蛙;平原市场也有3个摊主说销售的是野生青蛙。摊主们告诉记者,网兜里待售的野生青蛙来自澄海农村,价格在一斤18到30元不等,平均每天能卖出三四斤。据一摊主介绍,部分大排档1斤售价50元的才是野生青蛙,而夜粥摊档的“田鸡粥”原料则多数是养殖青蛙。
当记者问及是否知道野生青蛙是濒危动物,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捕捉、售卖时,一蔡姓摊主回应:“我不懂什么保护动物,但我卖的就是野生青蛙。”至于可售卖的数量,蔡老板则拍着胸脯担保说:“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据知情人士透露,农村的野生青蛙数量锐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销售需求,现在市面上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青蛙,“农村都难见青蛙,城市里哪来数量庞大的野生青蛙可以上餐桌?即便有,也是极少数的”。他也希望大家增强环保观念,拒绝食用野生青蛙,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尽一份力,“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